你抛美债,我抛中债。这个看似对立的资本动作,近期成为金融市场热议话题。表面看像是一场资本攻防战,但深入分析数据会发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理性选择。
外资减持中债:套利空间消失后的战术调整
从今年5月开始,外资确实在持续减持中国债券。5-7月累计净卖出约3700亿元人民币,8月单月减持规模达1000亿元。这个数字引发市场恐慌,但需要追溯外资此前大举买入的动机。
前几年中美利差持续走阔,中国国债收益率显著高于美国。国际资本通过外汇对冲后投资中国债市,形成近乎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这种操作类似于发现高息存款且无风险,自然吸引大量资金涌入。
但今年形势发生逆转。美国为抑制通胀连续加息,虽然近期进入降息周期但利率仍处高位。中国则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利差空间急剧收窄。到7月份,经外汇对冲后的实际收益已转为负值。
对于管理数百亿资金的基金经理而言,锁定既有利润成为理性选择。这并非针对中国的特殊行动,而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常规操作——就像股票涨至高位时,专业投资者会选择获利了结。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在中国债市的占比仅2.3%。数千亿资金流动在25万亿规模的债市中,虽会引发波动但远未达到颠覆性影响。
美债吸引力:避险需求下的现实选择
当中国债市遭遇减持时,日本、英国等国却在增持美债。日本持仓量稳定在1.1万亿美元以上,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避险逻辑。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级,贸易摩擦不断,大资金最需要的是流动性保障。美国国债市场拥有36万亿美元的庞大体量,日均交易额超6000亿美元,这种流动性优势在危机时刻尤为珍贵。
尽管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且每100天增加1万亿美元,但其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仍未动摇。对于万亿级资本而言,安全进出比收益高低更重要。
中国减持美债:战略调整与风险对冲
在全球资本涌向美债的同时,中国却在持续减持美债。今年5月持仓降至7563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自2022年以来累计减持数千亿美元,这种操作包含双重考量。
首先是汇率稳定需求。在美元强势周期,通过调节美债持仓可以影响外汇市场供求,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其次是资产多元化战略,近年来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外汇储备结构更趋平衡。
这种双向调整看似矛盾,实则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决策。外资因短期利差变化调整配置,中国则从长期战略出发优化资产结构。
资本流动真相:没有永恒的避风港
回顾2023年,当时美联储激进加息使美债收益率一度达5.5%,中国债市出现资金外流。但随后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债务上限危机等事件,暴露出所谓安全资产的潜在风险。
2024年形势逆转,外资全年净流入中国债市416亿美元。2025年虽出现阶段性净流出,但8月单月又净买入390亿元人民币。这种波动印证了资本的流动性特征——根据环境变化持续优化配置。
市场波动期间,部分外资选择债转股参与股市,这是正常的资产轮动。不能因短期数据判断长期趋势,中国债市的独特价值正在显现。
瑞银集团报告指出,在全球去美元化背景下,各国养老金、主权基金等长线投资者正关注中国债市。人民币资产与美元、欧元资产的低相关性,使其成为重要的风险对冲工具。
长期趋势:经济基本面决定资本流向
这场全球资本再平衡,本质是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短期受利率差、避险情绪主导,资金如潮水般起伏;长期则取决于国家经济基本面、市场稳定性等核心因素。
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以及政策工具箱的充足储备,构成坚实基础。人民币跨境使用量从2010年每月2000亿元增至现在的1.4万亿元,这种增长态势就是最好的证明。
资本流动没有永恒的方向,只有持续的价值发现。理解这种动态平衡,比简单判断资金流向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