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没见,盒子又扁了”。
近日,紫燕百味鸡的“迷你”包装引发网友热议:3cm高的半球碗,底部却有个超大鼓包,分量明显缩水。
话题登上热搜后,迅速引发“紫迷”群体的集体共鸣。
网友纷纷调侃:“打工人挚爱”的紫燕百味鸡,将‘降本增效’的简约风精准运用到包装上,可谓‘上岸第一剑,先斩托举人’。
曾经的紫燕百味鸡,凭借20元管饱的实惠套餐,成为上班族午餐的热门选择。如今,花费60多元却只能“心里堵,胃难饱”,逐渐被消费者抛弃。
红极一时的紫燕百味鸡,究竟为何失宠?又能否重获打工人信任?
紫燕百味鸡的崛起之路充满传奇。
1989年,四川钟春发夫妇在徐州发现当地人对鸭肉的喜爱,将家乡做鸭手法改良后推出“钟记油烫鸭”,并搭配卤味小菜销售,迅速打开市场。
门店前常排起长队,短短几年便在徐州开设多家分店。
随着业务扩张,钟春发夫妇将公司交由儿子钟怀军接管。1997年,钟怀军将总部迁至南京,面对周黑鸭、绝味鸭脖和煌上煌三大巨头的竞争,他决定绕开“鸭”品类,主推“鸡”产品。
研发出主打产品“百味鸡”后,钟怀军将品牌更名为“紫燕百味鸡”,寓意“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后,他又推出“夫妻肺片”等爆款菜品,并增加牛肉、猪肉和素菜品类,将产品定位为“卤味佐餐”,与休闲卤味形成差异化竞争。
凭借20元左右的荤素搭配套餐,紫燕百味鸡迅速俘获打工人的心,“带上紫燕,回家吃饭”的口号深入人心。
2000年,钟怀军将总部迁至上海,门店数量突破500家。2022年9月26日,紫燕百味鸡成功在上交所上市,跻身卤味四巨头之列。
然而,上市后的紫燕百味鸡却因食品安全问题和价格飙升,陷入信任危机。
2024年12月初,紫燕百味鸡遭遇创立以来最大挑战。
某测评平台发布检测结果称,因大量网友反映食用紫燕食品后出现腹泻等症状,平台随机购买卤味四巨头的菜品进行检测,结果令人震惊。
检测的4款紫燕食品中,有3款大肠菌群超标,最高超标290倍。
大肠菌群通常存在于排泄物中,此次检测结果引发消费者对紫燕食品生产流程的质疑。
对此,紫燕方回应称:“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公司将严格核查并下架相关产品。”
事实上,紫燕百味鸡此前已多次被曝出卫生问题,如食品柜内有老鼠、包装袋内发现死蛆等。对于这些问题,紫燕方通常采取关闭门店或下架菜品的应对措施。
但让消费者无法接受的是,紫燕百味鸡的价格却持续飙升。
有铁杆粉丝统计,同一家店的同一款套餐,不到5个月时间从20.8元涨至27.4元,涨幅达31.7%。
除了价格上涨,紫燕百味鸡的包装也愈发“迷你”。
从最初的大圆碗到方形盒,再到如今的扁圆碗,底部还特意设计鼓包,看似分量充足,实则内容物极少。
这种设计被消费者吐槽为“掩耳盗铃”,真实分量与价格严重不符。
此外,紫燕门店的价码表也极具迷惑性,菜品单价以250克计量,不仔细看容易误以为价格划算。
忠实粉丝多次被“背刺”后,终于意识到:曾经的平价紫燕,早已飞向高端市场。
紫燕百味鸡的问题,不仅在于食品安全和价格飙升,更在于其经销模式的弊端。
紫燕的经销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司——直营店”模式,仅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有少量直营店;另一种是“公司——经销商——加盟店”模式。
在第二种模式下,公司将加盟权和经营管理权交给经销商,并允许经销商收取高于公司规定的加盟费。
加盟店的菜品由公司以低价提供给经销商,经销商加价卖给加盟商,加盟商再次加价后由消费者买单。
由于地域差异和经销商的逐利行为,最终导致消费者觉得价格昂贵,而加盟商和公司的利润却微薄。
以2018-2021年上半年为例,紫燕给经销商的夫妻肺片价格,每1000克比直营店低80.62元之多。
对于价格问题,紫燕方归因于原材料涨价。但宏观市场上,牛肉、整鸡等价格有涨有落,紫燕的价格却持续飙升,其中猫腻不言而喻。
此外,个别加盟店的安全卫生问题,也与经销商的疏于管理有关。紫燕对经销商的粗放管理,成为品牌发展的症结。
这些经销商大多是紫燕成立之初的“肱骨之臣”,在政策福利的激励下,门店数量迅速扩张,助力紫燕成功上市。
如何平衡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做到三方共赢,是紫燕百味鸡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紫燕百味鸡从四川乐山起步,拓展至徐州、南京、上海,并计划入驻各地大学城,目前已在海外市场展开布局。
通过全国6300多家门店,紫燕将统一标准的卤味佐餐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紫燕百味鸡的崛起,离不开创始人的质朴初心和服务普通百姓的定位。
但在经营过程中,如何解决经销模式弊端、平衡三方关系,实现共赢,仍是紫燕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参考资料:
1.智谷趋势《“背刺”打工人之后,紫燕食品要被市场抛弃了》
2.胖仔娱说《逼打工人花钱吃剩菜?紫燕百味鸡,从“平价午餐”变“穷鬼刺客”》
3.十万个品牌故事《重新定义价格和外卖盒,紫燕百味鸡为啥贵到离谱?》
4.塔木德咨询《紫燕百味鸡合伙模式解析》
5.红餐网《紫燕百味鸡为什么能成功上市?终于有人讲明白了》
作者:汐北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