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股民老张盯着中际旭创的减持公告愣了神。这只上半年涨幅超180%、市值飙至4631亿的光模块龙头,刚创下历史新高便被控股股东“泼冷水”:计划3个月内减持550万股,按收盘价计算套现近23亿。更让他心慌的是,账户中另一只重仓股澜起科技也同步发布减持公告——两名股东合计套现超32.9亿。
打开交易软件,弹窗全是减持公告:9月以来,106家科技公司扎堆套现,电子、计算机行业成为“重灾区”,千亿巨头与中小盘股集体“跑路”。这一幕让老张想起2023年的格灵深瞳:股东持续减持后,股价从54元跌至11元,跌幅超80%。
“是股东不看好了?还是估值真的泡沫了?”老张的疑问,戳中了2亿股民的焦虑。
这轮科技股减持潮绝非偶然,而是估值分歧、业绩兑现压力与资本退潮的集中爆发。本文用通俗语言拆解真相,从减持套路到避雷方法,助你看清风险、守住本金。
本轮减持潮最刺眼之处,在于“大人物”带头离场。中际旭创、澜起科技等千亿市值行业标杆密集套现,比中小盘股减持更动摇市场信心。
1. 中际旭创:三个月套现36亿,高管比股东跑得急
中际旭创的减持堪称“组团行动”。从控股股东到副总裁,核心团队纷纷加入套现行列。
9月26日的公告仅是“冰山一角”。控股股东中际控股计划减持不超过0.49%股份,按403元收盘价计算,套现额直奔22亿。作为持股11.42%的“大东家”,其动作从来不是小打小闹。
比控股股东更积极的是公司高管。实控人王伟修之子、副总裁王晓东自8月底以来已减持11次,累计套现2.16亿,手中非限售股几乎售罄。董事长刘圣控股的苏州益兴福更狠,7至9月直接减持463万股,拿走12亿现金离场。
三项减持叠加,中际旭创核心团队已套现36亿。而这一切的背景是:公司股价半年涨幅达180%,市值从2000亿冲至4600亿。股价越涨,减持越急,这种“高位同步离场”的信号,让市场不得不警惕。
有意思的是,股东们一边卖股票,一边给市场吃定心丸。公告中强调“不会影响控制权”“减持后12个月不抛售”,还提及上半年净利润增长69%的业绩支撑。但投资者并不买账:“真看好未来,为啥急着拿现金?”
2. 澜起科技:32亿套现压顶,半导体龙头遭“用脚投票”
澜起科技的减持更显“决绝”。作为市值1645亿的半导体龙头,公司两名股东直接宣布各减持1145万股,合计套现32.9亿,单日减持规模堪比不少中小盘股的市值。
这波减持的时机耐人寻味。澜起科技下半年股价涨幅达75%,恰好借行业热度冲至高位;但从基本面看,其核心业务内存接口芯片增速放缓,市场对其后续增长乏力的担忧一直存在。股东选择在股价回暖时密集离场,很难不让人联想是“趁好就收”。
更值得注意的是减持后的市场反应。公告发布当天,澜起科技开盘即跌3%,虽午后有所回升,但成交量突然放大至50亿,较前一日翻倍——显然有资金在跟随股东“跑路”。
3. 百股跟风:电子行业成重灾区,套现潮蔓延全板块
中际旭创与澜起科技仅是“排头兵”,整个科技板块早已陷入减持漩涡。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9月以来已有106家科技公司发布减持计划,覆盖光模块、半导体、计算机等热门赛道。其中电子行业最集中,25家公司扎堆减持;计算机行业紧随其后,18家公司加入套现大军。
具体来看,软通动力股东减持1905万股,套现10.42亿;长飞光纤减持110万股,拿走1.16亿;华勤技术单家套现金额高达35.78亿,甚至超过中际旭创控股股东的减持规模。更有公司减持比例超过总股本的7%,相当于直接给股价“压上巨石”。
关键在于减持与股价的关联性:这些公司中近七成下半年实现上涨,中际旭创、长飞光纤等涨幅超150%。说白了,股东们精准踩点“高位套现”,将之前的涨幅转化为真金白银。
许多散户困惑:公司业绩在涨,行业风口仍在,股东为何急着卖股票?其实减持背后全是算计,无非是“估值有泡沫”“资金要周转”“预期见顶了”这三大逻辑。
1. 估值泡沫破前离场:机构都吵翻了,股东先跑为敬
本轮科技股上涨,很大程度依赖“预期炒作”,估值早已脱离业绩基本面,股东自然要趁泡沫未破前套现。
中际旭创便是典型案例。上半年净利润39.95亿,同比增长69%,看似不错,但对应4600亿市值,市盈率已超过50倍。更夸张的是机构对未来的预测:国盛证券喊出2027年净利润198亿,荒原投资的凌鹏则直接质疑“这是把泡沫吹到2027年”,双方在公开场合争执不下。
股东比机构更了解公司真实情况。他们清楚800G光模块的需求高峰能持续多久,也知道海外客户的订单是否会断层。当股价已反映“未来三年的利好”,甚至透支更久增长时,此时减持并非看空,而是“理性止盈”——正如巴菲特所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澜起科技的情况更直接。半导体行业上半年复苏不及预期,公司核心产品竞争力减弱,但股价跟随板块热度上涨75%。这种“业绩跟不上股价”的局面,股东不跑路才怪。
2. 资本退潮:创投要结账,股东要换钱
部分减持并非“不看好”,而是“没办法”,例如创投基金到期退出或股东资金周转需求。
科技公司中藏着大量创投机构身影。例如早期投资澜起科技的PE基金,持股已五六年,如今到了存续期,必须卖股票给LP(有限合伙人)分红。这种减持与公司基本面无关,纯粹是“财务操作”,但对市场情绪的冲击同样显著。
还有些股东是“个人资金需求”。中际旭创副总裁王晓东的减持公告中明确提及,套现是为了个人资金安排。虽然表述笼统,但高管持股成本极低,早期可能仅几元一股,现在400元卖出,翻了上百倍,换成谁都想落袋为安。
更隐蔽的是“一边减持一边融资”的操作。部分公司股东卖股票套现后,转头用这笔钱参与公司定增,相当于“低卖高买”薅羊毛。尽管监管不允许违规操作,但这种“左手倒右手”的套路,本质仍是拿二级市场的钱填自己的口袋。
3. 减持新规“逼”出的窗口期:现在不卖,以后更难卖
2024年5月出台的减持新规,堵死了许多“绕道减持”的漏洞,还增加了责令购回等处罚,年内已开出157张罚单。股东们怕政策进一步收紧,赶紧抓住当前窗口期套现。
新规对大股东和董监高的限制尤其严格:持股5%以上的股东减持,需提前15个交易日公告;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每年不得超过1%;违规减持不仅要罚款,还要将收益吐出。
这种情况下,股东更倾向于“趁现在合规赶紧卖”。中际旭创选择大宗交易减持,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对二级市场冲击小,还能直接转让给特定投资者,避开集中竞价的限制。说白了,现在不卖,万一以后政策更严,手里的股票可能就成了“卖不掉的资产”。
看到减持公告,散户第一反应是“赶紧卖”,但事实是减持后股价不一定跌。有的跌超80%,有的反而涨了,关键看这三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