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翻车”并非偶然,而是韩流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最后一次重大挫折。
市场的心跳戛然而止,连一丝抢救的余地都未留下。
47%的韩剧采购量说减就减,雪花秀连夜从官网撤下全智贤的宣传照,连好莱坞都开始更换韩国演员。这并非简单的封杀,而是市场对傲慢态度的集体抵制。
全智贤团队犯下的最大错误,是将中国观众视为“需要被教育的海外市场”,却忘了我们早已是买单的甲方。
十年前关于全智贤母亲乘坐头等舱的传闻被重新翻出,并非网友记仇,而是对公关失误的一次清算:你拿着我们的钱,还嫌我们要求多,那就别赚了。
韩流的三大支柱——韩剧、韩星、韩妆,如今同时遭遇根基动摇。
视频平台转而签约泰国GMMTV,五部独家剧已排播,弹幕中“泰语比韩语好听”的评论不再违和。
数据更为残酷:韩国艺人微博互动量二季度暴跌六成,YG股价19%的跌幅让投资人彻底清醒——原来“限韩”并非政策所致,而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最值得借鉴的是SM公司的危机处理。2016年EXO成员言论出事,公司48小时内发布中韩双语道歉、暂停国内活动、捐助公益项目,一套组合拳将危机压缩至两周热搜。
相比之下,全智贤团队将责任推给“中国观众过度解读”,无异于火上浇油。
如今,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急于9月发布白皮书,试图为“韩流2.0”寻找解药,但甲方已换赛道,谁还会等你升级?
说到底,市场没有永远的偶像,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们不再为滤镜买单,而是开始为自己的情绪付费。
下一次,若想赚人民币,请先将“尊重”二字写入合同,再谈演技与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