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罕见病例:三甲医院成功诊断并治疗胃梅毒患者

时间:2025-10-03 19:31:33 来源:医学界 作者:医学界

胃梅毒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其症状与胃癌高度相似,极易导致误诊误治。除胃部外,梅毒还可累及眼、口咽、喉部及心脏等器官,形成特殊类型的梅毒病变。

撰文 | 汪航

全球罕见:胃梅毒病例登上国际医学期刊

作为经典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危害性已广为人知,但“胃梅毒”这一特殊类型却鲜为人知。2024年3月2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临床医学影像》栏目刊发了长海医院皮肤科团队撰写的“Gastric Syphilis”(胃梅毒)病例报告,详细记录了一例32岁男性患者的诊疗过程。

该患者因持续2周的上腹痛、恶心、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就诊,腹部CT显示胃窦壁增厚,内镜检查发现胃窦部存在4.0cm×5.0cm溃疡,胃大弯处另有1.2cm×1.2cm溃疡,初步诊断为胃癌。然而,溃疡活检未检出肿瘤细胞,反而发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进一步追问病史,患者自述1个月前曾出现生殖器溃疡,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及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 1:128)均呈阳性,溃疡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出梅毒螺旋体,最终确诊为胃梅毒。


图:患者内镜检查显示胃窦部溃疡(来源:长海医院)

诊断困境:临床表现与胃癌高度相似

胃梅毒的发病率不足1%,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胀、腹痛、反酸、恶心、体重减轻及黑便等症状为主,内镜下溃疡形态与胃癌或恶性淋巴瘤难以区分。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报告的病例显示,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就诊,内镜发现胃体巨大溃疡,活检病理提示慢性炎症,最终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梅毒。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疾控中心2015年报道的病例则更具警示性:一名患者因“上腹痛伴黑便”被误诊为急性胃炎,直至血清学检测发现RPR 1:32阳性才修正诊断。研究者指出,误诊原因包括三方面:1)胃梅毒发病率低,临床认知不足;2)非性病专科医生对梅毒谱系疾病认识有限;3)患者除胃部症状外无典型梅毒表现(如硬下疳、梅毒疹)。

国际期刊《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2010年系统评价显示,近50年发表的胃梅毒病例中,17%的患者因疑似肿瘤接受手术治疗。研究者强调,梅毒作为全身性疾病,其病程长、症状复杂,临床各科医生均需在诊断中保持警惕。

治疗突破:长效青霉素显效

长海医院团队为该患者制定了规范治疗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4个月后复查RPR滴度降至1:4,内镜显示溃疡完全愈合。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早期、足量、足疗程的长效青霉素治疗可使胃梅毒患者获得良好预后,仅少数病变严重者需联合手术。

多器官受累:梅毒的“隐形侵袭”

梅毒螺旋体的靶器官范围远超生殖系统。2020年《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报道一例梅毒性主动脉炎患者,其主动脉壁增厚伴钙化,血清学检测TPPA及RPR均阳性。此外,眼梅毒可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口咽部梅毒可形成溃疡性病变,喉部梅毒则可能引发声音嘶哑。这些特殊类型梅毒的共同特征是:临床表现隐匿,易被原发科室忽视。

临床启示:如何避免误诊?

扬州市疾控中心总结胃梅毒诊断要点称,临床医生需做到“三问三查”:深入询问性接触史、配偶健康状况及既往性病病史;全面进行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皮肤、黏膜及淋巴结;规范开展梅毒血清学检测(RPR/USR初筛+TPPA确诊)。对于内镜发现非典型溃疡的患者,即使无生殖器症状,也应常规排除梅毒可能。

来源:医学界
运营:王奥雅
值班编辑:郭雪梅
*“医学界”力求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准确性作承诺;决策时请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