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章,你讲的故事真烂。”电影《731》结尾的这句台词,如今被无数观众原封不动地“回赠”给导演赵林山。这部筹备11年、跨国取证的影片,本应成为历史题材的典范,却在9月18日上映后遭遇口碑滑铁卢,但票房却一路飙升至15.5亿,导演夫妇获利超4500万,引发市场热议。
《731》的创作历程堪称“马拉松”。导演团队查阅超百万字史料,跨国取证,甚至选择在9月18日这个特殊日期上映,预售阶段即创下2亿票房,首日票房突破3亿,刷新中国影史单片单日场次纪录(25.6万场)。然而,高期待背后是口碑的迅速崩塌。
观众不满集中在三点:叙事混乱、服化道失真、特效粗糙。例如,影片前一小时几乎全是姜武的戏份,但角色背景模糊,随后突然跳转其他故事线,令人摸不着头脑。细节处理也备受质疑:囚犯的囚服洁白如新,逃亡时发型时髦,完全缺乏战争年代的残酷感;特效场景被吐槽“质感堪比网络短剧”。
最争议的是导演对历史题材的“戏剧化”处理。影片开头,主角王永章拿着石井滤水器当众尿尿,试图说服他人合作生产,结果无人敢喝,这场戏引发观众笑声。但类似《美丽人生》中男主角的喜剧行为是为了生存和表达爱,而《731》中王永章的搞笑缺乏内在动机,更像商业类型片的套路化角色。
导演甚至将731部队的暴行简化为“越狱游戏”,加入幻想飞翔、滑稽大逃杀等场面,将民族创伤降格为娱乐奇观。例如,囚犯们轮流在老鼠脖子上系蝴蝶结当宠物养,而历史上鼠疫横行的年代,普通人见到老鼠都会绕道走。影片结尾,受害者被扔进深坑,日军扬撒白石灰,坑底的人突然苏醒托起小男孩,但孩子刚爬上去就被日军刺死,这段情节被观众评价为“魔幻”。
《731》的创作困境源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失衡。例如,影片安排了一位戏份很重的女军官,但历史学者考证,真实的731部队中女性只能担任后勤辅助岗位(如护士、文职),根本不能被授予军衔,更不可能进入核心实验区。另一个情节中,囚犯们把传播疫病的老鼠当宠物养,也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
业内人士指出,处理重大历史题材需要扎实的历史知识、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而导演赵林山在这三方面显然有所欠缺。据传,剧本在筹备期间多次修改,甚至更换了编剧团队,最初的名字《生化启示录》更像科幻片,后来改为爱国题材,很多设定接近韩剧《鱿鱼游戏》。
赵林山的导演履历或许早已为《731》的失败埋下伏笔。他2012年入行,仅执导过三部作品,口碑和票房都不理想,且从未接触过战争历史题材。其之前执导的《铜雀台》评分只有5.5分,随着《731》口碑崩塌,这部旧作的评分更是降至5.3分。
尽管口碑崩塌,但《731》在商业上却取得了显著成功。据业内分析,该片全球票房超15.5亿,按照37%的分账规则,片方可获得约5.73亿,扣除2.8亿制作成本后,净利润高达3亿。赵林山与妻子李善玉成为最大赢家:李善玉掌控的千岁影业作为项目立项方和联合出品方,即使后期投资份额被稀释,仍能参与分红,按5%的利润分成比例估算,可获利约1500万;赵林山身兼导演、编剧等多重核心角色,其个人薪酬加分红的打包收入预计可达3000万级别。夫妻二人以此“导演和资方”的黄金组合,在这部电影中联手斩获至少约4500万。
电影院灯光亮起,观众们沉默离场,社交媒体上的评分从最初的9.2分一路降到8.9分。但在制片方的账本上,净利润数字已稳稳停在3亿。赵林山和李善玉的成功,印证了当下电影市场的一种现象:口碑与票房并不总是成正比。有影评人一语道破:“你可以质疑他的艺术,但必须佩服赵林山的账本。”
1.搜狐:《筹备11年、跨国取证的<731>首日票房破3亿,却因叙事混乱、特效粗糙遭遇口碑崩塌》
2.腾讯新闻:《2.8亿预算成本,<731>总票房基本定型,赵林山李善玉大赚一笔》
3.新浪视频:《日本天皇裕仁批准731部队人体实验,浙江鼠疫攻击致数千人死亡》
4.搜狐:《<731>口碑崩盘!导演遭痛批连夜关闭评论,过往作品最高仅5.3分》
5.网易新闻:《<731>票房破10亿,导演赵林山到底能赚多少钱?》
6.七一客户端:《俄罗斯发布解密文件揭示731部队人体实验罪行》
7.网易新闻:《<731>口碑崩了,好题材被浪费,预测票房缩减70亿》
(小可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