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的中西部,散落着33个珊瑚岛,它们凑在一起总面积才800多平方公里,居住着十来万人口,这便是基里巴斯。从表面看,这里似乎是能让人惬意躺平的热带天堂,但现实却残酷得多。基里巴斯平均海拔仅1.5米,每年海平面上升,大潮来袭时,低洼地带瞬间就会被淹没成水洼。专家早已发出警告:按照当前趋势,到2050年左右,这里或许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2010年,基里巴斯就有两座小岛彻底消失,连一丝踪迹都难以寻觅。更艰难的是,这个国家经济极度贫困,主要依靠出售捕鱼许可和接受国际援助维持生计。1979年,磷酸盐矿被开采殆尽后,日子便每况愈下,人均收入低得可怜。就在这样的艰难时刻,华裔安诺・汤在2003 - 2016年期间担任了13年总统。他的父亲是中国移民,二战后前往基里巴斯做生意并发了家,还娶了当地人,这才有了他。汤也颇具学识,曾在新西兰、英国留学,获得了科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一步步在政坛崭露头角,最终登上权力巅峰。然而,他刚上台不久,就做出了一件让国家至今都追悔莫及的事——与中国断交。
2003年11月,汤直接关闭了中国大使馆,给出的理由令人匪夷所思:声称中国在基里巴斯建造的卫星跟踪站,是用来监视美国在南太平洋的军事活动。可他拿不出任何确凿证据,只是凭空一说。中国多次劝说他,他却置若罔闻,最终中国只能撤馆,两国关系就此破裂。
断交后,汤迅速与台湾勾结在一起,获得了一些援助,修建了几所学校、两家医院。但这一步棋走得极为愚蠢——小国与大国对抗,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国际上“一个中国”原则早已成为共识,他这么一闹,基里巴斯在外交圈里直接成了“刺头”。明眼人都能看出,汤这是想站队西方,尤其是美国。当时太平洋地区地缘政治博弈正激烈,美国试图拉拢小岛国作为棋子,中国也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汤选择了美国,以为找到了一个强大的靠山。可他却忘了,小国基础薄弱、资源匮乏,一旦选错方向,翻车只是迟早的事。要知道,基里巴斯1979年才从英国独立,二战时还被日本占领过,历史遗留问题众多,汤却连长远规划都不考虑,仅凭一时冲动就盲目折腾。
断交后没几年,基里巴斯的气候危机愈发严峻。海水上涨速度加快,冰川融化、温室气体排放等全球性问题,最先冲击的就是这种小岛国。汤担任总统期间,咸水不断灌入农田,淡水井全部被污染,岛上的椰子树大片枯死,渔民连鱼都难以捕到。
2010年两座岛屿沉没并非玩笑,居民被迫搬迁,政府还得承担赔偿费用。这时汤才慌了神,意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应对危机,必须寻求外部援助。他首先向西方那些“盟友”求助,毕竟他一直与西方亲近。2013年,他前往新西兰请求帮助,称自己的国家即将被淹没,希望新西兰能为气候难民提供移民通道。新西兰嘴上表示支持,但没过几个月就直接拒绝了,称不会实施集体难民计划。
几乎同时,一位名叫Ioane Teitiota的基里巴斯人试图在新西兰申请庇护,汤还特意写了支持信。然而,2013年10月法院直接驳回了申请,并将此人遣返。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态度也如出一辙。汤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多次呼吁,2014年在纽约大会上还呼吁发达国家承担责任,但得到的只是几句空洞的同情,没有一分钱真金白银的援助。澳大利亚表示“准备好接收人员”,结果却大门紧闭;美国忙于自身事务,虽然有太平洋战略,但对援助小岛国应对淹没风险根本不上心。
汤仍不死心,2014年7月,他花费877万美元从斐济购买了一块20平方公里的土地,位于瓦努阿岛上。卖家是英国国教教会,这块地全是森林,离海岸较远,交通条件极差,是否够用都难以确定。汤称这是“投资”,还试图借此道德绑架国际社会:“看看我们多可怜,都自己买地准备搬家了。”但这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十几万人如果真的要搬过去,成本高得惊人,更不用说文化断层等问题了。
钱花出去了,西方的援助却依旧没有着落,海平面仍在不断上升。塔拉瓦环礁的居民生活苦不堪言,排队接的水都是咸的,农田全部变成了盐碱地。汤的外交之路越走越窄,他原本以为亲近西方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帮助,结果西方大国都是“光说不练”。
要知道,小国寻求援助,依靠的不是口头承诺,而是真金白银的项目。汤在这方面陷入了困境,国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16年选举前,到处都是抗议声,反对党直接指责他:“你毫无能力,连一个解决办法都拿不出来!”
眼看西方靠不住,汤才想起回头找中国。2015年左右,他让外交团队偷偷联系中国驻外使馆,递信求援,希望获得海堤技术、淡水净化设备等救命的东西,还称“中国是大国,应该帮一把”。那时基里巴斯已经到了灭顶之灾的边缘——海水年年侵蚀土地,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吃不饱饭。但中国这边也记着旧账:2003年你断交的时候那么强硬,现在有事了才想起找我们?中国的回应很简单:“没有互信,无法谈判。”
汤的求助就这样泡汤了。他早年反华、关闭使馆、断绝联系,现在想修复关系,已经为时已晚。外交讲究的是互惠互利,你当初不讲道理,人家凭什么当冤大头呢?中国在太平洋岛国投入了不少资金,修建道路、桥梁,但前提是两国关系良好。
基里巴斯在汤的领导下,把援助的大门全都自己关上了。汤的那些决定,看似有“战略眼光”,实则全是短视之举。他本是华裔,本应拉近与中国的距离,结果却主动将中国推开。最终,国家在危机中孤立无援,西方不给力,中国不搭理,汤这13年的总统生涯,就这样以失败告终。2016年3月他卸任,所在的支柱真理党也在选举中败北,新博克党上台了。
接任的是塔内希・马茂,2016年他成为总统。他一看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就知道不能再与中国硬碰硬了。马茂上台后,直接来了个外交大转弯——2019年9月20日,宣布与台湾断交,承认中国,恢复大使级关系。台湾方面气急败坏,立刻关闭了相关机构;中国反应迅速,很快就提供了援助,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相继上马,比如修建海堤、升级供水系统、提供渔业技术支持等。
这些项目都精准地解决了基里巴斯的痛点,短期内不仅阻挡了部分海水的侵袭,也让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喘息机会。从2020年开始,抬高岛屿的计划启动,中国团队前来帮忙铺设砂石、浇筑混凝土;2021年,还与基里巴斯一起开发了汤之前在斐济购买的那块土地,原本打算作为避难所,现在改成了农场,为基里巴斯供应农产品。马茂这一步走得非常务实——小国要生存,就得紧紧抱住能真正提供帮助的大腿。中国给予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技术,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向来就是这么现实。
到2025年,基里巴斯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马茂在2024年10月还成功连任了第三届总统,靠的就是亲中路线。选举时反对党批评他“过于依赖中国”,但选民看中的是实际利益——中国的项目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他们。比如2021年重建了二战时的老跑道,2022年机场航站楼投入使用,交通变得便利了,渔业出口也更加顺畅了。
不过,海平面上涨的趋势并未停止,NASA报告称,到2057年,基里巴斯的洪水风险将翻倍,海平面至少会上升15厘米。2025年6月IMF也表示,应对海平面上升所需的资金还不确定,但肯定需要大量投入。马茂政府推进的南塔拉瓦水卫生项目、外岛交通投资等,都依赖国际资金的支持。
中国也承诺了更多的气候合作,比如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反观西方,新西兰在2025年1月还在审视对基里巴斯的援助,抱怨“在外交上被冷落了”——虽然投入了5700万澳元用于健康教育和渔业,但基里巴斯一直不允许新西兰访客进入,直到2025年底选举后才放宽限制。新西兰的这一系列操作,差不多是给中国让出了空间;美国也着急了,太平洋战略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再说回汤,卸任后他也没闲着,到处充当“气候代言人”。他前往澳大利亚呼吁禁止煤炭使用,2024年3月访澳时还称“化石燃料加速了危机”;2023年10月在Chevening校友会上分享自己的经历,称当年购买斐济的土地是“先见之明”;2022年9月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访谈时,仍在强调气候危机的现实;2024年7月又在YouTube上讨论太平洋论坛,批评澳大利亚态度强硬。可他现在的影响力早已不复存在,基里巴斯现在是马茂的天下,他当年反华的“遗产”,反倒成了小国的教训——夹在大国之间,选边站队前真的要深思熟虑,一步走错,可能就会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