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又把我妈当免费保姆了。”林晚在家庭群里发出这句话时,手指都在微微颤抖。她没有夸张,也没有想吵架,只是心里憋了太久的委屈,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婆婆搬来同住后,林晚的妈妈心疼女儿,每天六点就起床做早饭、拖地、买菜、接送孩子。而婆婆呢,则坐在沙发上刷手机,偶尔还会挑剔一句:“这菜咸了。”林晚的妈妈总是笑笑,然后继续进厨房忙碌。
一周后,林晚的妈妈开始腰疼得直不起来,去医院拍片检查,结果竟然是腰椎间盘突出。医生严肃地告诉她:“再继续干重活,就得准备手术了。”林晚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就红了眼眶。
回家路上,她给老公陈阳发了条微信:“我妈不是保姆。”陈阳很快回复:“我妈年纪大了,你让着点。”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林晚的心上。她忽然明白,原来不是婆婆不懂,而是全家都默认了“外婆就该干这些”。
晚上,林晚拉着陈阳坐下,拿出计算器开始算账:“本地白班保姆,一个月5500元,包吃住。我妈已经干了四周,按最低折算,也值5500块了。她没收钱,但腰伤的医疗费已经先垫了800元。”陈阳愣住了,他没想到还能这样算。
林晚又补了一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刚修订,子女对两边老人得平等对待,经济补偿可以参照家政市场价。你要觉得给现金尴尬,那就请个真保姆,让我妈歇着。”陈阳沉默了半分钟,最终点了点头。
第二天,他请假跑去了家政公司,约了一个白班阿姨。婆婆听说要花钱请保姆,脸拉得老长,但也没再阻拦。阿姨进门那天,林晚的妈妈坐在客厅里,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电视开得很大声。她第一次不用惦记午饭几点做,孩子几点接。
林晚把这段经历发到了小红书上,没想到评论区全是“同款婆婆”。有人问她怎么开口谈钱的,她回复:“先别吵,先算。把‘我妈干了多少’变成‘市场价是多少’,数字摆出来,对方就懂了。”心理咨询师说,这叫“把情感劳动量化”。
很多男人不是坏,而是从小被灌输“外婆帮忙天经地义”,没人告诉他们这其实是需要工钱的。林晚后来总结了三条经验:
1. 双老家庭超过三成,矛盾高发期就是孩子三岁前。提前立规矩,比事后吵架省十倍力气。
2. 别把“孝顺”当挡箭牌。法律已经写明,两边老人一碗水端平,谁干活谁就该被尊重。
3. 真谈不拢,拉第三方。社区调解员、心理咨询室都行,有人居中,话就好说。
现在,林晚的妈妈每周都去跳广场舞,腰伤也在慢慢养回来。婆婆偶尔也会下厨,虽然味道一般,但没人再挑剔。林晚在厨房门口听见婆婆跟阿姨说:“她妈以前真辛苦,我那时候没意识到。”一句迟到的认可,比转账更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