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大事件,也是全球外交史上的大事件,更是毛主席在外交领域采取的一次几乎不可思议的重大举动。
而这一事件,无疑改变了中美两国的历史走向,但不为人知的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尼克松,却在晚年后悔出访中国。
他甚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忧,为中国打开世界之门,是否会导致最终创造出一个“怪物”。
那么问题来了,尼克松到底为何感到后悔呢?
一种误区
在多数人看来,尼克松访华,是毛主席想要联合美方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尝试打破外交孤立的手段。
后者其实没说错,但是毛主席想要打破外交孤立,不是希望倒向西方,而是希望更倒向第三世界,这个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先说说所谓的“联美抗苏”,这种说法在今天非常普遍,但是毛主席应该是没有这种看法的。
如果毛主席真的希望这样,那么根本用不着等到尼克松时代,中美早就破冰了。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这次冲突最有可能导致两国战争的全面爆发,但是最终火苗却被两国联手掐灭。
可见中苏都不想打仗,而中国,事实上是安全的。
苏联的威胁确实不假,但是中国人民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深挖洞,广积粮”,以及“三线建设”的重要准备,也不是假的。
苏联人也看的清楚,他们不敢打,中国的安全很有保证,看似中苏冲突迫在眉睫,其实珍宝岛一战不过有惊无险。
说到底,中国的国家安全建立在中国自己的努力上,而从来不是美国“赏给中国”的,毛主席更不可能将中国的国家安全建立在他国的所谓“安全保证”上。
况且中苏交恶,难道不就是为了不被他国“安全保证”吗?
如果毛主席希望得到美国的“核保护”,1959年同意赫鲁晓夫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提议不就好了,为什么非要等到1972年呢?
难道他美国的原子弹,比苏联的更香?
所以这种“寻求保护”的观点,本质上就是本末倒置,正相反,在尼克松访华这一大事件上,我们恰恰不能对苏联展露出威胁,否则只会更危险。
在珍宝岛以及之后的几次冲突中,苏联是进攻方,我们是防御方,是我们受到威胁,而不是苏联,但是如果苏联感受到自己被威胁了呢?
我们无法保证,莫斯科会不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那么珍宝岛的事件,就有可能因为尼克松的来华而再次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是针对苏联,我们愿意主动促成尼克松访华,又是为了什么呢?
尼克松为何后悔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被美苏合力针对的那个时代,无疑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中国在外交上陷入了全面的孤立,陷入了“四面楚歌”。
然而事实上,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是1971年,尼克松访华则是在1972年,也就是说中国恰恰是在这个“黑暗时代”完成了重返联合国的重要任务。
如果中国在外交上“四面楚歌”,又为什么能够重返联合国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所以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错误的,“四面楚歌”的恰恰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六七十年代,美国最大的麻烦是越战泥潭,军费花了2500亿美元,伤亡六万多人,国内反战浪潮滚滚而来。
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力量飞速膨胀,苏攻美守的冷战阶段已经来临,苏联在战略导弹数量上强于美国,常规军队也力压美国。
而整个西方阵营,却正在陷入割裂,五十年代末戴高乐二次上台,他还带来了自己的戴高乐主义、欧洲独立发展的政策以及法兰西的原子弹。
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1967年,欧共体建立,欧洲似乎在形成一个另类的西方阵营,而这个阵营却排除了美国和英国。
美国肢解了英法殖民地,但是戴高乐却发明了新殖民主义,非洲没有落入美国的手中,反而落入了法国的怀抱。
在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就此掀起了拉丁美洲的革命浪潮,1970年阿连德通过民选上台,更是将这一革命浪潮推上了顶点。
就连美国的后花园,都陷入了一团乱麻之境。
这就是尼克松接手的烂摊子,他必须想办法解决,而他和他的幕僚基辛格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访华,中美破冰!
在白宫看来,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苏联的巨大威胁,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拒绝美国的“安全保证”。
而美国只要向中国提供“安全保证”,就能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首先是激化矛盾,其次还能逼迫中国停止对第三世界革命的支持,最后还能离间我国和他国的关系。
当时法国实行“第三政策”,既不完全亲近美国,也不完全亲近苏联,和中国这些相对中立的国家也保持亲近,说到底就是谁也不得罪。
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就是,中方会因为尼克松访华和苏联彻底交恶,虽然得到了美国的安全保证,但苏联也会加大军事威胁。
中国必须加强征兵备战,能够支援越共的资源,以及支援全球革命的资源必然减少。为了自身安全,中国很有可能加大依赖美国,自然也会慢慢疏远法国。
这是一个高招,一般人很容易进套,但是毛主席是一般人吗?
他一眼就看明白了尼克松的计谋,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让尼克松访问中国呢?
他老人家恰恰是为了让苏联安心,让第三世界的朋友们放心!
一战爆发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密室外交”,因为这个东西一定会导致猜疑链的产生,擦枪走火也就很容易发生了。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秘密接触谁都知道,甚至中美就是在通过法国接触的,但是无论是法国人还是苏联人,都不清楚中美到底在聊什么,猜疑链就此产生了,
毛主席打破猜疑链的方式就是,全面的公开化,让尼克松来访华,我们公开中美公报,大家也就看的一清二楚。
中美上海公报是尼克松访华的主要成果,其中没有任何涉及苏联的内容,还有中国对坚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声明。
所以真正的逻辑是,苏联虽然看到中国接待了尼克松,但是没有涉及苏联问题,双方没有“结盟”。
中国还要求一定支持第三世界革命,这就说明中美仍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方也没有放弃反帝国主义的主张。
苏联反倒打消了对“中美结盟”的担忧,苏联对中国的敌意并没有进一步的加深,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也看到了中国的决心,第二世界也看到了中国的友善。
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的外交局面确实快速改善,但是绝不是因为美国,恰恰是因为中国对美国的“不配合”。
一趟访华之行,除了游山玩水,反而好像成了“美国求着中国改善关系”,尼克松不后悔吗?
他当然后悔,事实上,他立刻就后悔了!
尼克松回到美国之后做了什么?
他立刻就加大了对越南战争的投入!美国其实走回旧路上了,这就是白宫试图向外界做出一个假象,好像中美破冰后,中国就减少了对第三世界的支持。
如果这一仗美国打赢了,那就真让美国坐实了,反正是也是,不是也是,所以我们不能输!
而这一战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在中苏的鼎力支持下,印支地区的人民再次打退了美国的进攻,最终越南也在七十年代完成了统一。
尼克松的后悔,不是因为他放出了中国这个“怪物”,决定和中国建交的也不是他,而是相对更加“良善”一些的卡特。
他后悔,是因为他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可能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 《50年后 美媒言论让尼克松首席翻译“震惊”》 观察者网 《尼克松为什么会后悔访华》 吴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