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铁矿石市场的定价权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据彭博社等外媒报道,当地时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已要求国内买家暂停购买任何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BHP)海运船货。而已运抵中国境内港口的矿石,则可正常以人民币计价交付。这一举措标志着中澳在铁矿石定价权上的争夺进入新阶段。
为何中国突然暂停以美元计价的澳洲铁矿石?
这或许与中澳新一轮铁矿石合同谈判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与澳洲铁矿石巨头就新合同进行磋商,但双方争议较大,至今未达成协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定价周期之争:长约与现货的博弈
澳洲矿石巨头坚持沿用年度长协价,如必和必拓要求2025年报价较2024年上涨15%至109.5美元/吨。而中方则主张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当前现货价约80美元/吨。两种定价周期的价格差高达30美元/吨,对双方影响重大。
以2024年为例,中国进口铁矿石约12亿吨,其中从澳洲进口约7.4亿吨。若按必和必拓的报价,中国每年需多支付200亿美元以上,这将大幅增加国内钢铁厂的进口成本。而站在澳大利亚的角度,接受中方方案则意味着每年少从中国赚取200亿美元以上,双方均不愿让步。
货币计价之争:美元与人民币的角力
除了定价周期,货币计价方式也是谈判焦点。中方希望使用人民币计价,以掌握主动权、避免美元波动影响,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必和必拓则倾向于美元计价,以与国际市场挂钩、确保自身利益。双方诉求不同,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澳洲或许认为中国对铁矿石进口依赖度高,最终会被迫妥协。然而,这次澳洲明显低估了中方的决心。中国矿产资源交易集团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争夺矿产资源的定价权。
中国铁矿石消费与进口现状
中国是全球能源和矿产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铁矿石消费量居全球前列。2024年,中国铁矿石消费量高达19.56亿吨,占全球产量的比重超过75%。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不足、品相较低且开采成本大,国内钢铁厂更倾向于从国外进口。
202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约12.3亿吨,进口依赖度超过60%,其中大部分来自澳大利亚的四大矿山(力拓、必和必拓、FMG等)。这种高依赖度使得澳大利亚曾有恃无恐,甚至间接操纵全球铁矿石价格,将风险和成本转嫁给中国钢铁厂。
历史困局:中国钢铁厂的被动局面
过去,中国钢铁厂在进口铁矿石时处于无序状态,各自为战、单独谈判,导致澳大利亚矿石巨头占据主动地位。他们甚至联合日本新日铁等国际钢铁巨头,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和价格谈判,让中国钢铁厂成为最大“冤大头”。
例如,2003年至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每年涨幅分别达到8.9%、18.62%、71.5%、19%、9.5%和65%。2016年至2021年又迎来一波上涨,巅峰时期中国进口的铁矿石每吨价格超过200美元。铁矿石成本的快速上涨导致中国钢铁厂利润被削弱,甚至有不少钢铁厂处于亏损状态。
面对困局,中国曾由宝钢作为谈判代表与澳大利亚谈判,但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却在背地里搞鬼。当宝钢与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谈判时,对方威胁减少对中国的出口量。一些中小钢铁厂担心供应受影响,开始选择“私了”,单独与澳大利亚钢铁巨头谈判。
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则顺水推舟,一边限制铁矿石出口量、炒作价格,一边与中国一些钢铁厂私底下签署长协议。这种做法催生了市场乱象,很多钢铁厂热衷于铁矿石炒作,甚至比生产钢铁更赚钱。有些钢铁厂为了获取更多进口量,还私底下向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透露生产数据和财务数据。
当时,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胡士泰趁机推出用商业机密换取铁矿石进口量的计划。国内不少钢铁厂为了获取更多进口量,纷纷透露行业机密文件。胡士泰拿到这些文件后,在谈判中拥有更多主动权,导致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连续多年上涨。
历史性变革: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
面对被动局面,中国意识到任由钢铁厂私底下谈判或由行业协会出面谈判行不通。2022年,中国正式成立央企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旨在获取更多矿产资源定价权,尤其是对能源和铁矿石进口进行整顿,避免各大企业各自为战给行业带来利益损失。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后,代表中国与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主要出口国进行谈判,其他钢铁厂则没有权限。谈判权集中后,中国能够做到计划统一、目标统一。从2022年之后,中国铁矿石的进口价格出现了明显回落。虽然这与房地产等行业需求量下降有关,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谈判也起到了积极效果。
在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后,中国有足够的实力与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掰手腕。例如,这次在新合同签署之前,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明确表示要按照季度价格进行定价,同时要求提高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如果澳大利亚钢铁巨头不同意,中国就暂停进口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铁矿石。
澳大利亚的焦虑与中国的应对
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声称中方暂停采购必和必拓铁矿石“令人失望”,希望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澳洲之所以着急,是因为铁矿石出口是其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每年贡献大量利润,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目前,全球海运铁矿石有超过75%的比重运往中国。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大客户,澳大利亚的经济和财政收入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过去,澳大利亚凭借铁矿石定价权傲慢得很,甚至联合日本钢铁巨头坑中国钢铁企业。如今,随着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中国在铁矿石进口上拥有更多谈判议价能力,澳大利亚反而处于被动局面。
为了获取更多铁矿石定价权,中国做了几件事:一是将铁矿石进口谈判权集中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二是积极入股国际上一些铁矿石供应商,通过股权绑定提高议价能力;三是积极拓展其他铁矿石进口来源,如参与非洲西芒杜铁矿石矿场开发。
此外,中国还在积极推动铁矿石定价人民币化。9月28日,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铁矿石港口现货价格指数”,该指数以人民币计价,聚焦青岛、曹妃甸港口61%品位铁矿石现货成交价,旨在构建反映中国实际供需的“价格锚”,挑战现有以美元和海漂货为基准的国际定价体系。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中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的定价权越来越高,未来以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肯定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