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15年前吉利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这笔投资回报如何?

时间:2025-10-06 18:34:41 来源:毒sir财经 作者:毒sir财经



“如同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追求一个世界顶级的明星。”——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曾这样形容2010年的那场惊世收购。

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的签约仪式上,李书福代表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约合12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沃尔沃汽车100%股权。这场“蛇吞象”的交易,让全球汽车行业为之震动。



当时的吉利,年净利润仅11.8亿元,却要赌上67年的净利润总和来完成这笔收购。这场被外界视为“疯狂豪赌”的交易,不仅可能让吉利陷入亏损,更可能损害沃尔沃的品牌形象。

2010年的沃尔沃,正处在历史最低谷。自1999年被福特以64.5亿美元收购后,这家瑞典豪华品牌就持续亏损,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是陷入巨额亏损。在福特手中的10年间,沃尔沃年销量从50万辆下滑至37万辆,累计亏损超过50亿美元。

“美国人搞不好,中国人也搞不好?”面对质疑,李书福在签约仪式上坚定回应:“不能因为福特没做好,就断定吉利做不好。”



为了筹集收购资金,李书福带领吉利团队展开了全球融资。从大庆市政府到浙江、上海的地方国资,再到民间借贷市场,吉利几乎借遍了所有可能的渠道。最终,通过国内银行贷款、地方政府支持以及福特提供的2亿美元供应商信贷,吉利完成了这场“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收购成功只是第一步。此前,北汽40亿元买下萨博淘汰技术文件,上汽收购双龙汽车却因工会问题失败,这些案例都警示着跨国并购的风险。



15年过去,这场被《金融时报》断言“中国企业根本不懂经营豪华品牌”的收购,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

  • 市值增长9倍:截至2025年,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后的市值达180亿美元,吉利持股价值增长了9倍。
  • 销量创新高:2024年沃尔沃全球销量突破7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超15万辆,运营收益连续多年创历史新高。
  • 技术反哺效应:通过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的技术共享,吉利旗下领克、星越L等车型零件通过率高达78%,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这场收购对吉利的改变更为深远。2009年吉利年销量仅32.7万辆,2019年已达136.2万辆,增长率达316.5%。净利润更是实现近10倍增长,从“低端品牌”跃升为全球品牌竞争者。

李书福的收购策略堪称教科书级:

  1. 品牌独立运营:保留沃尔沃原班科研团队和总部在瑞典的定位,通过领克、极星等子品牌强化高端形象。
  2. 技术协同创新:与沃尔沃共建欧洲研发中心(CEVT),孵化出CMA模块化架构,使领克01从图纸到量产仅用28个月。
  3. 全球化布局:在成都、大庆建厂,借助沃尔沃全球13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领克品牌成功进入欧洲市场。
  4. 技术反哺效应:通过共享研发出SEA浩瀚架构,吸引奔驰等国际巨头合作,技术实力得到全球认可。



如今,沃尔沃从福特手中的“烫手山芋”变成了吉利的“金蛋”。2021年沃尔沃上市时市值超200亿美元,较收购时增长10倍。这场收购不仅改变了吉利和沃尔沃的命运,更成为中国车企国际化发展的经典案例。

正如李书福所说:“机会只属于能看得懂、抓得稳机会的人。”15年前的这场豪赌,证明了中国企业的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

参考资料:

百度 《当年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

央广网《李书福:30多年创业历程中无数次被歧视》

搜狐汽车《6年后,再看“吉利举债收购沃尔沃”:这笔投资,赚了多少呢?》

腾讯网《当年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4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

作者:唐小舒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