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15年前吉利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赚了多少?双赢局面揭秘

时间:2025-09-18 06:02:08 来源:杨哥历史 作者:杨哥历史

15年前,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几乎赌上全部身家,顶着巨大压力,将北欧豪华品牌沃尔沃收入囊中。这一举动被外界嘲讽为“蛇吞象”,多数人认为吉利不自量力——一个年利润仅10亿元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消化体量庞大的豪华品牌?这场交易在当时几乎被判定为“注定失败”。



如今,吉利与沃尔沃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场百亿豪赌究竟带来了多少回报?背后又发生了哪些关键转折?

吉利“蛇吞象”:一场被看衰的豪赌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约合120亿元人民币)收购沃尔沃的消息震惊全球汽车界。当时的吉利年净利润仅11.8亿元,在行业内堪称“穷小子”;而沃尔沃作为北欧豪华品牌,体量远超吉利。这笔收购资金几乎是吉利近六七年净利润的总和,全球汽车行业都在等着看这场“蛇吞象”的笑话。



事实上,沃尔沃早已不复往日辉煌。1999年被福特以64.5亿美元收购后,沃尔沃开始走下坡路,年销量从50万辆锐减至37万辆,累计亏损超50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沃尔沃成为福特的“烫手山芋”。数据显示,2009年吉利营业收入为140.69亿元,净利润11.82亿元,而同期沃尔沃年营收达106亿美元,两者差距悬殊。

尽管外界普遍质疑,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却坚持认为:“美国人都搞不好的事,中国人未必做不到。”这一信念源于他2008年就向福特提出的收购提议,只是当时福特并未同意。直到2009年,福特决定放弃沃尔沃,吉利经过三个月谈判,最终以18亿美元(福特收购价的2.8折)成功收购,但后续还需投入9亿美元,总计27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对吉利而言无疑是掏空家底。



李书福的“放养式”管理智慧

收购完成后,李书福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并未急于将两个品牌融合,而是让沃尔沃继续在瑞典哥德堡保持独立运营。这一决定源于他对品牌价值的深刻理解:吉利自身品牌影响力较弱,强行融合可能损害沃尔沃的高端形象。



李书福给予沃尔沃原有管理团队充分自主权,尊重其独特的品牌定位和成熟的研发体系。尽管当时这一决定被业内人士质疑“花钱不整合”,但时间证明了其正确性。在吉利支持下,沃尔沃逐渐摆脱亏损困境,2011年全球销量攀升至45万辆,2024年更突破7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15万辆。随着销量增长,沃尔沃市值迅速攀升至180亿美元,较收购价增长10倍有余。

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双赢局面的关键

吉利巧妙借助沃尔沃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为自身发展按下“加速键”。双方共同开发了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实现了成本与技术的双重突破。此外,吉利与沃尔沃联合打造了欧洲研发中心,汇聚2000多名顶尖工程师,孵化出CMA模块化架构,使领克01从设计到量产仅用28个月,张家口工厂更实现每120秒下线一辆新车的惊人效率。



技术共享的基础上,吉利研发出SEA浩瀚架构,吸引了奔驰主动寻求合作。与此同时,沃尔沃在2017年宣布全面电气化战略,凸显了吉利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前瞻性。沃尔沃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成为吉利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器。领克品牌通过沃尔沃的渠道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并在成都、大庆等地建厂,实现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

从追赶到超越:吉利的蜕变之路

2009年,吉利年销量仅32.7万辆,但短短十年间,2019年年销量突破136.2万辆,并连续三年销量超百万辆,成为国内汽车品牌的佼佼者。此后,吉利积极拓展商业版图,陆续收购宝腾、路特斯、伦敦电动车等多个品牌。



这场豪赌的成功,不仅让沃尔沃重新崛起,更让吉利从“低端品牌”蜕变为“全球品牌竞争者”。李书福的高瞻远瞩和魄力,通过循序渐进的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实现了吉利与沃尔沃的双赢。

启示:长远眼光与机遇把握的重要性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提醒企业:只有精心准备、目光长远、敢于抓住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场收购绝非简单的资金注入与技术移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宏大战略布局,其成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