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沙停火协议的达成,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浮出水面:超过十万名哈马斯成员、家属及支持者,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一群体规模庞大,其安置问题不仅关乎人道主义,更牵动着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神经。
十万人的规模从何而来?
英国智库此前测算,哈马斯战前后备力量达4万人。尽管历经长期冲突,以方估计其核心老兵仍存5000至1万人,且这些核心成员往往携家属同行。更关键的是,哈马斯在加沙拥有深厚的民意基础——芝加哥大学教授指出,其高层多出身加沙难民营,亲友网络遍布当地。2024年6月民调显示,超六成加沙受访者失去亲人,但仍有三分之二支持哈马斯行动,四成人希望其继续执政。综合家属与支持者,十万人的规模并非夸大。
中东多国为何紧闭大门?
历史教训让中东国家对接收哈马斯相关人员高度警惕。以黎巴嫩为例,1970年约旦驱逐巴解组织后,四十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随后军事化引发长达十五年的内战。1982年夏蒂拉难民营大屠杀中,两千多难民与平民遇害,成为黎巴嫩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更严重的是,难民群体中诞生的真主党,在2023年黎以冲突中导致黎巴嫩四千多人死亡、一万六千多人受伤,边境地区沦为废墟。黎巴嫩看守政府总理已明确表态:“绝不允许本国领土再次成为冲突跳板。”
埃及的态度同样坚决。尽管与加沙接壤,但埃及在拉法口岸常年部署重兵,严防哈马斯武装人员混入。埃及深知,哈马斯与伊朗、真主党的联系可能引发地区矛盾升级,而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亦反对打破现有平衡。约旦的顾虑则源于“黑九月事件”——当年巴解组织在约旦武装割据,迫使约旦国王动武清剿,两国关系长期紧张。如今约旦境内已有大量巴勒斯坦难民,若再接收哈马斯相关人员,不仅可能激化国内民族矛盾,更可能被以色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影响与美国的关系。
即便是长期调解巴以冲突的卡塔尔,也仅在外交层面支持哈马斯,拒绝接收相关人员。作为小国,卡塔尔深知引火烧身的代价难以承受。
留在加沙是否可行?
停火前,加沙民众已陷入流离失所的困境。单亲妈妈拉米斯的经历堪称缩影:她因空袭被迫转移11次,从北部逃至汗尤尼斯,再辗转拉法,最终躲进努塞赖特难民营。她的丈夫和父亲死于空袭,而幸存者要么挤在难民营帐篷中,要么在废墟上搭建临时棚屋。尽管哈马斯原则上接受特朗普的20点计划,愿意交出管理权,但在解除武装问题上与以色列陷入僵局。若彻底缴械,核心成员可能面临清算;若不解散,以色列绝不会允许其留在加沙。哈马斯,正陷入一个无解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