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剧力无限——剧集精品创作与产业升级新视野”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对于创作者而言,一切都应回归创作者的自觉与自省。我们不仅要探讨作品如何对话流量时代,更要思考创作者如何与自我对话。”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编剧梁振华如是说。
“我们无法逆转时代的洪流,但可以选择成为一朵怎样的浪花。”梁振华坚信,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手艺始终是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创作者的本职,是咀嚼生活的滋味、深掘人性的复杂、凝视时代的脉搏。
今年北京文化论坛期间,多位影视行业从业者不约而同地探讨了剧集发展的新路径,勾勒出一幅“破圈”与“深耕”并行的中国影视发展新图景。
在北京文化论坛上亮相的《山花烂漫时》《生万物》《归队》等长剧主创,用实际行动向观众证明:艺术品质与流量热度并非不可兼得,深刻题材同样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
《山花烂漫时》编剧袁子弹在塑造张桂梅校长这一角色时,摒弃了传统的“苦难叙事”,转而着重展现主角作为理想主义者的“高级快乐”。她不仅描绘了张校长“创业”的艰难与热血,还赋予角色幽默鲜活的性格特质。同时,这部剧展开了一幅相对广阔的“当代中国中小城市真实的生活画卷”,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深度。
袁子弹提出,长剧不应一味追求速度,而应像长篇小说一样,拥有宏大的世界观、严密的逻辑、强大的人物魅力,并承载深厚的文化价值,让观众从作品中产生文化认同。她将这些特质形容为长剧的“余味”。
近期热播的乡土题材剧集《生万物》,创造了2025年央视八套平均收视和单日最高收视的双冠佳绩,打破了近3年的收视纪录。这部剧“以小家讲大家”,通过“把日子过出花”的精神内核,展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连接,以及个体的蓬勃生命力。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透露,从后台的“用户画像”来看,25-35岁的用户占比高达54%,“这说明这部作品深度吸引了年轻观众进场观看”。
戴莹表示,《生万物》与《山花烂漫时》不谋而合的一点是:每个时代都有其苦难与困境,而剧集主创希望描绘的是单一个体“努力生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将这种力量传递给观众。
土地是中国人的根,孕育着生命,也是中国人对家庭情感的依托。在《生万物》中,竹筒中的羽毛随春气飞腾,家家户户踅谷仓时高喊着“五谷丰登,粮食满囤”,这些民俗场景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剧中的“扎觅汉”(打零工者)一词甚至成了流行词,引发了年轻人的共情。
戴莹发现,年轻人并非只爱看快餐式内容,他们同样渴望从剧集中获取文化价值、知识点与情感共鸣。她感慨道,这部剧的好成绩证实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作品能够获得很好的市场反馈”。
梁振华表示,他每次听到有人谈要“对标”某个爆款时,都会感到刺耳。“‘对标’谁,就意味着先天臣服于谁,就意味着拾谁的余唾。走别人的路,只能算创作上的穷途末路。”
跳出“套路”,追求创新,是影视作品“破圈”、打动观众的关键。
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归队》聚焦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在全民抗战的特殊时代里,被战火阴云笼罩的东北大地上,一群在生存线苦苦挣扎的普通抗联战士,历经艰难坎坷,却始终信念如一,奋起反抗坚持归队。
“《归队》没有把镜头对准丰碑,而是对准基石,对准了一些在14年抗战过程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普通战士。”北京文化论坛期间,《归队》主演胡军表示,自己之所以偏爱剧中“老山东”这一角色,是因为这个角色“表面的不完美反衬了其内心坚持的可贵”。
《归队》导演臧溪川在分享如何运用当代视听手段还原历史精神时表示,这部剧没有讲述有名的战役或先烈,而是讲述一群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这也是一种创新。
“现实主义创作是要真诚地面对观众,用自己最真挚的表达方式跟他们交流,把一颗最真诚的心交给观众。除了真诚外,你作为创作者对于人物、细节的真实表达也是很重要的。”臧溪川强调。
今年获得高口碑的《以法之名》,首度聚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讲述了“海东省”检察机关在省委政法委、省检察院领导下,高质效侦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案件、打掉政法系统内部“保护伞”,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社会发展的故事。
《以法之名》总制片人高金玺提到,这部剧的创作遵循了四个原则:一是鲜明的人物性格,二是复杂的人物关系,三是完成人物的“情感建设”,四是讲述一个不复杂的故事。
“如何完成故事、人物、主题和观众的连接?有一个最主要的通道就是情感的共鸣,你让他(她)感同身受,他(她)就愿意看你的故事。”高金玺说。
李潇作为《玫瑰的故事》编剧,谈及IP改编时提到,她将原著中黄玫瑰是折射每个男生感情观念的镜子这一设定,转为讲述女性的成长故事。
李潇把亦舒自己的生平故事,以及亦舒其他小说的灵魂都融入到了黄玫瑰这一角色身上。“如果没有亦舒这部作品的灵魂内核,就没有剧集《玫瑰的故事》所谓的创新。”
在梁振华看来,审美创造和流量可称得上是“貌离神合”的一对兄弟:一个输出创新原动力,一个提供时代扩散力。观众可以看到,很多被称为“爆款”的作品,其实是审美和流量的结合体;它们表面上顺应了流量逻辑,可究其实质,是凭借自身新异、独特的艺术魅力完成了突围。
梁振华认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生命力在于求新求异地创造。在他看来,创作的最大法门是“审美提纯”——把创作的初始冲动保留下来,把差异化的部分放大,把新奇的感受传递出来;用与众不同的美学表达,达成流量时代的吸睛功能。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