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红军城战役:乌军失守基辅叫停增兵,俄军宣布战略胜利

时间:2025-10-10 11:27:42 来源:小莜读史 作者:小莜读史

顿涅茨克北部的红军城,在地图上不过是一个微小的坐标点,却在俄乌冲突的东线战场上成为决定性枢纽。这座乌军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塞,如今已彻底落入俄军控制。

10月初,俄罗斯媒体连续发布战报,宣称“红军城已被完全控制”,军事专家更直言“乌军防线已呈崩溃之势”。与此同时,基辅方面悄然下达停止向该地区增兵的命令,仿佛一声无奈的哨响,宣告着乌军在这场消耗战中再次遭遇现实的重击。



从后勤断裂到士气崩盘:乌克兰防线的系统性溃败

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并非来自正面战场的激烈交火,而是源于一条被俄军牢牢掌控的交通线——T-0514公路。这条看似普通的道路失守后,红军城的后勤体系如同被掐断了喉咙:补给无法运入,弹药储备告急,伤员撤离受阻,驻守乌军逐渐沦为“困兽”。

俄军采取“步步围堵”战术,先控制外围交通线形成包围圈,再逐步压缩至城区高地。10月6日晚,俄军突击部队攻入红军城核心高楼区,一举撕裂乌军主阵地。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乌军士兵动态一片混乱:有人发布撤退途中的混乱场景,有人发出求援信号,更多人选择沉默。画面显示,亚速营残部与外国雇佣军正向西郊方向溃逃,这场“撤退”已演变为大规模溃散。英国志愿者组织的前线报告指出,红军城战场已出现多批乌军小规模集体投降事件,士兵在持续火力压制下主动放下武器。

这种场景与巴赫穆特战役如出一辙。当时乌军因缺乏火力支撑出现大规模投降,如今红军城战场再现类似局面。正如前线观察员所言:“当连基本补给都无法保障时,战斗意志自然瓦解。”



基辅“战略放弃”背后的资源困局

红军城失守后,基辅政府的反应耐人寻味:未组织大规模反攻,而是悄然下达停止增兵命令。这道命令在外界看来如同“认输信号”,实则暴露出乌军资源枯竭的现实。

多布罗皮利亚方向的反攻失败导致预备队分散,当红军城陷入苦战时,第10军三个旅已被半包围,根本无力支援城区。更尴尬的是,乌方发言人公开宣称“红军城战略地位不重要”,这种“事后诸葛”式的表态与库皮扬斯克战线失利时的说辞如出一辙,实为掩盖战略失误的舆论操作。



现实困境远不止于此。10月初乌克兰多地能源设施遭袭,苏梅等地出现大范围停电。在基础设施濒临崩溃的压力下,乌军根本无力维持高强度作战。与此同时,强制征兵引发的社会矛盾持续激化,民众质疑“为何持续送年轻人上前线”,前线士兵则困惑“究竟要坚守到何时”。

这种资源、兵力、士气的三重危机下,基辅的“战略放弃”实为无奈之举。继续增兵只会将更多士兵推向绝境,及时止损成为唯一选择。



俄军乘势推进:从战役胜利到战略主动

红军城的失守不仅意味着地盘易手,更导致整个顿涅茨克战线出现结构性松动。这座北接克拉马托尔斯克、南控顿涅茨克市的关键节点陷落后,乌军防线被撕开巨大缺口。俄军下一步战略清晰可见:从红军城出发直逼康斯坦丁诺夫卡等剩余据点,逐步瓦解顿巴斯地区残余防线。



俄罗斯方面迅速展开“胜利宣传”,国防部发言人将此役定义为“年度大捷”,克宫媒体持续高调报道。这种叙事不仅为提振国内士气,更向外界展示“俄军实力依旧”。在西方援助日趋迟缓、乌军战线持续收缩的背景下,此类宣传具有特殊战略价值。

这场胜利的“多米诺效应”正在显现。顿涅茨克全面失守可能动摇西方对乌信心,近期俄军无人机多次越境波兰领空事件表明,北约国家不愿直接介入冲突的态度愈发明显。这种“默许”使基辅的国际支持空间进一步压缩。



战争节奏的彻底改变

红军城战役成为俄乌冲突的重要转折点。乌军从“主动反攻”转向“被动防守”,俄军则通过精准的围点打援战术稳获东线主动权。西方支援节奏明显放缓,而俄军空袭与炮击强度持续升级。《华尔街日报》指出,乌军后勤体系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每条防线都在被时间逐步吞噬。

未来战局焦点或将转向第聂伯河一线,乌军能否在此构筑新防线仍是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红军城的沦陷已彻底改变战争节奏。当俄罗斯开始布局下一步战略时,乌克兰需要从“反攻幻想”中清醒,在现实防御中寻找生存空间。



这场消耗战中,谁能承受更久的压力,谁就能笑到最后。此刻,率先露出笑容的,是莫斯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