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往年一样,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旅游市场又“爆”了。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黄金周期间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4.32亿人次。
基本上算是全国人民每人出行了近两次。
不过,火爆的旅游市场下,一些城市却呈现出一个与往年不同的现象:
外面依旧人山人海,但部分酒店、民宿却空空荡荡。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不少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一顶顶帐篷……
01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让很多酒店、民宿从业者有点看不懂。
一位云南的酒店从业者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黄金周期间的房态报表:
10月1日的入住率只有20%、2日23%,3日总算上涨了一点,但也不多,28%。
之后几天更是一路下滑,最低跌到了11%左右。
无独有偶,在四川一知名景区的酒店,10月2日和3日的入住率尚能维持在75%以上。
但从4日之后,数据就迅速下滑到了30%以下。
这两个酒店的遭遇并非个案。
在清远,多家民宿在黄金周遭遇了“独守空房”的尴尬。有的老板甚至在一天之内下调了8次价格,都没能挽回颓势。
在丽江,有老板刚砸下百万重金对房间进行了升级改造,准备在黄金周把价格涨到1500元一晚。
然而现实是,价格一路砍到了700元,预订数据也依旧惨淡。
不光是民宿和经济型酒店,就连一些高端酒店的数据也不见得有多好,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客源。
广州有五星级酒店推出了含双早的买一送一活动,仅需799元就可住两晚或两间房。
上海、绍兴的多家五星级酒店则加入了“国庆不涨价”的酒店队伍,且此政策将延续到春节。
02
跟部分酒店、民宿房间空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城市和景区,帐篷“泛滥”。
在武汉江滩,300多顶帐篷将江滩点缀得五颜六色;
在深圳大鹏半岛,东西涌、杨梅坑等滨海区域成了“帐篷天堂”;
在重庆南川,金佛山、黎香湖等露营地“一地难求”,部分游客在江边、公园扎营;
在江西景德镇,一些被酒店价格“吓退”的游客选择在景区周边搭帐篷过夜……
有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京东上帐篷、睡袋的销量涨了两倍,携程露营订单翻了三倍,美团平台上的露营订单比五一期间暴涨了410%!
一股“露营风”实实在在地席卷了今年十一黄金周。
部分游客选帐篷弃酒店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巨大的价格差。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在帐篷里吃烧烤看风景的照片,并配文“1500元的酒店?不如200元的帐篷自由。”
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些经济型酒店在黄金周的房价从200元涨到800元,相当于全套露营装备购置成本的1/3。
但酒店却只有一晚的使用权,露营装备却是自己的。
而一些星级酒店的价格更是从平时的三四百元涨到了1500元以上,这个价格完全够买一顶顶级帐篷了。
03
当然,这背后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个性化的出游需求和对出行成本的日益敏感,共同构成了部分游客选择帐篷露营的理由。
有数据显示,当下的露营消费中,女性占比高达七成以上。
同时,31~40岁的家庭群体占比也达到了46.5%。
这标志着露营已经从当初的户外群体小众爱好,慢慢蜕变成家庭出游的主流休闲方式之一。
此外,露营带来的独特出游体验,也成了不少人缓解都市生活焦虑感、按下快节奏生活“暂停键”的绝佳选择。
从市场角度来说,近年来极速扩张的酒店、民宿规模,已让市场供给变得供大于求。
2023年国内民宿企业新增了10万家,去年这个数据则是9万家。
截至去年末,国内民宿企业已超过40万家,这还不算数量庞大的个体从业者。
疯狂涌入的玩家让民宿行业极度内卷,不仅房价逐年下跌,不少民宿也开始被淘汰出局。
而酒店方面,随着消费降级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愈发敏感,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数据显示,国内五星级酒店数量已经从2020年的850家左右,降到了2024年三季度的736家。
其中不少酒店还在寻求转手或资产重组,今年上半年全国千万级酒店拍卖达259家,但成交率却不足7%。
换句话说,卖都卖不出去。
除了消费者和市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其实才是为大家帐篷出游补足了最重要的“技术板块”。
道理很简单,一套露营装备对普通人来说绝对算不上“便携”,于是“有车”就成了帐篷出游的必备前提之一。
而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放电功能成了露营者户外用电的最大优势。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帐篷出游成了今年十一黄金周不少游客的出行选择。
当然,酒店业的“天”还谈不上真正塌下来,毕竟舒适、便捷、更为安全等优势仍在。
只是,如果酒店业还是抱着“逢节必涨”的心态“割韭菜”,相信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会用自己的脚来投票。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看到这里,就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