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中秋国庆8天长假刚落幕,当多数消费者还沉浸在假期的余韵中时,线下商超和批发市场的商家们却已愁眉不展。与往年不同,今年双节后的消费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滞销景象。
大闸蟹,这一中秋餐桌上的常客,今年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往年中秋前,三两重的母蟹能卖到六七十元一只,还得提前预定。而今年,即便是散户购买,也首先问价而非问产地。
节后,一些水产店为了腾出空间,甚至将鲜活大闸蟹论斤销售,价格跌至三十多元一斤,比猪肉还便宜。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大量大闸蟹滞销,商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的品质逐渐下降,最终亏本处理。
除了产量增加、需求减少外,今年大闸蟹的品质也不如往年。受天气影响,不少产区的蟹成熟度不够,个头偏小,蟹黄蟹膏也不如以往饱满。消费者尝过之后觉得不值,自然不愿意多买。此外,海鲜选择的多样化也使得大闸蟹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与往年中秋前猪肉、鸡蛋价格上涨不同,今年的菜市场肉根本卖不完。消费者大多只买二三两,够一顿吃就行。这并非因为大家不爱吃肉了,而是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
以前,只有过节才能吃上肉,现在则随时都能购买。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觉得肉吃多了油腻,反而更爱清淡的蔬菜。即便买肉,也更倾向于少而精,不会像往年那样大量采购。
高端白酒,这一往年中秋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今年也遭遇了滞销。以往,提上两瓶茅台、五粮液,那可是倍儿有面子的事。而今年,即便是价格大幅下降,也难以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年轻人大多不爱喝高度白酒,觉得辛辣难咽,更偏爱啤酒、果酒等口感温和的饮品。而老一辈爱喝白酒的人,也越来越注重健康,知道喝多了伤身体,慢慢减少了饮酒量,甚至开始戒酒。没了足够的消费需求,高端白酒自然难以销售。
虽然月饼今年的掉价幅度不算最大,但滞销的情况却最让人印象深刻。超市中秋后直接把月饼礼盒搬到了入口处,还贴了醒目的“清仓”标签。以前卖几百块的礼盒,现在几十块就能买到,有的甚至“买一送一”。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没多少人驻足。
尤其是那种“限量高端礼盒”,包装纸壳做得跟艺术品一样,定价几百上千,但打开一看,里面月饼没几块。以前送礼,月饼算是体面、讲究,可现在送礼讲实用,购物卡、茶叶、定制土特产等都比月饼实在。
而且,现在大家对月饼的健康顾虑也越来越多。不少人买东西前会先看配料表,什么反式脂肪酸、添加剂、高热量等统统避着走。年轻人更是宁愿买低糖、低油的健康点心,也不愿意碰传统月饼。
前几年火遍全网的网红水果,如阳光玫瑰等,今年也遭遇了“滑铁卢”。阳光玫瑰刚火的时候,一斤能卖到一百多块,被称为“葡萄中的爱马仕”。而今年,一斤才十几块,有的促销活动甚至卖到八九块,可即便如此,销量也一般。
消费者尝过这些网红水果后发现,口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性价比不高。而且,这些年种植网红水果的农户越来越多,产量大幅增加,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会下降。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追逐网红标签,更愿意选择苹果、香蕉、橘子等性价比高、口感稳定的普通水果。
仔细想想,今年双节这些商品的“掉价潮”,其实反映出的是消费市场的大变革。以前大家过节,讲究的是“面子”,愿意为包装、品牌、噱头买单。可现在不一样了,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更看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自然会被市场淘汰。对于商家来说,这或许是个提醒:只有真正贴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靠炒作和噱头,就算能火一时,也终究走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