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这座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的小岛,人口规模不及北京,却在2025年上半年以2340万人口创造了超过3万亿的GDP。与之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人口数量接近台湾的两倍,但经济总量却与台湾相近。这种经济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台湾的发展为何如此高效?在中国各省份中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2025年上半年,台湾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七,人均收入达到25.5万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第二季度GDP增长率达到7.96%,创下近四年来的最高纪录。这一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早在2014年,台湾半导体产业规模就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全球对算力的需求激增,台湾凭借芯片制造的技术优势,成为各大科技巨头的核心供应商。此外,今年上半年台湾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35.1%,对美出口更是暴增51.3%,6月单月出口增速高达90.9%。这一现象部分归因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企业为规避未来关税风险而抢出口。
尽管半导体产业光芒耀眼,但台湾经济并非完全依赖单一领域。精密机械、电子制造等传统产业依然稳健,石化、橡胶等老牌行业也持续贡献力量。然而,高人均GDP背后,台湾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经济数据的亮眼表现与民众的实际获得感之间存在差距。
与台湾相比,福建省2025年上半年GDP接近2.8万亿,增速5.7%,总量与台湾相近。但福建拥有4000多万人口,几乎是台湾的两倍,人均GDP约为6.5万元,仅为台湾的四分之一。这一差距背后,是两地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福建的工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16.8%。从传统鞋服产业到新能源电池、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福建的产业结构正在快速升级。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便是福建企业的代表,市值一度突破万亿。
福建民营经济活跃,占工业比重达63.9%,贡献了近七成的工业增长。这种“遍地开花”的模式增强了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与台湾依赖少数大企业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福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25万亿,增长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6.4%)甚至超过城市居民,反映出共同富裕的推进成效。
台湾的小而精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了奇迹,但随着全球产业链重组和地缘政治变化,其可持续性面临考验。福建则依托大陆市场,通过产业升级和民营经济活力,走出了一条大而全的发展道路。
从全国视角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GDP均超过5万亿,形成第一梯队。其中,江苏凭借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浙江通过数字经济(占GDP比重13.4%)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如西藏、四川、重庆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清洁能源开发,取得了不俗的增速。
相比之下,台湾经济增速波动较大(2023年仅1.4%,2025年预计3.2%),企业规划面临不确定性。而大陆各省份虽面临转型压力,但通过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布局,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体系。
台湾与福建的经济对比,本质上是小而精与大而全两种模式的较量。台湾在半导体等高端领域具有优势,但市场空间有限;福建则背靠大陆14亿人口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从长远看,福建稳扎稳打的路径或许更具可持续性,而台湾需解决老龄化、贫富差距等问题,才能在未来竞争中保持优势。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各省份,经济发展都是一场马拉松。最终胜出的,将是那些能够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可持续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