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艺术学专业停招潮来袭:多所高校撤销艺术类本科专业

时间:2025-10-12 22:37:16 来源:软科 作者:软科

近日,一场关于艺术学专业的‘停招潮’正在高校间悄然蔓延。从顶尖名校到地方院校,多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被列入撤销或停招名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变化的深刻互动。

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名单显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次性撤销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4个艺术类专业。值得注意的是,该校早在2020年就已清零艺术类专业设置。无独有偶,内蒙古大学截至2023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视觉传达设计等6个艺术类专业已全部停招,标志着其艺术学本科教育的正式终止。


辽宁理工学院同样全面停招艺术学,该校2023年专业设置统计表显示,环境设计、动画2个艺术类专业已停止招生。这股停招浪潮在2025年达到新高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宣布停招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3个设计类专业;暨南大学音乐学、美术学专业,南京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等也相继停止招生。


据各高校《2025年度拟撤销本科专业公示》显示,湖南大学、辽宁大学、南昌大学等985、211高校均撤销了部分艺术类专业。即便是艺术类特色高校也在做‘专业减法’:湖北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拟撤销摄影专业,青岛电影学院拟撤销音乐表演等3个专业。这场专业调整风暴并非偶然,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共有87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被撤销,占所有撤销专业的13.5%,撤销数量位列学科门类第四。


师范类高校成为这场调整的‘主力军’。450所撤销高校中,师范类院校占85所,占比近五分之一。河北师范大学、辽宁财贸学院分别撤销10个艺术类专业,内蒙古大学更以15个的撤销数量位居榜首。究其原因,早期师范院校为培养艺术教育人才大量开设相关专业,但随着就业市场遇冷,这些专业逐渐失去竞争力。2024年山东省公布的就业率较低专业清单中,艺术学占据9席,戏剧学就业率仅30%,漫画专业仅31.82%,多个专业就业率不足50%。

理工科高校的调整逻辑则有所不同。全国高校普遍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学科特色弱化,出现‘千校一面’的困境。对于工学主导的高校,艺术学与学校定位存在偏差,若无法为学校核心使命创造价值,便陷入‘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尴尬。加之学科资源有限,高校为发展优势学科,不得不优先调整艺术学等边缘学科。同时,教育部‘新增一个新专业,需相应撤销一个旧专业’的总量控制原则,也促使高校淘汰建设水平较差的专业,为新兴学科腾出空间。


在这场变革中,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容忽视。当AI能够完成基础创作,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面临挑战。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引用福楼拜‘科学与艺术在山顶相遇’的论断指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成为时代特征。传统技法训练已无法培养适应未来的创造者,技术和市场的变动正推动高校向‘艺术+科技’方向转型。

老牌艺术院校率先破局。2025年,四川美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推出的‘艺术+电子信息技术’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迎来首批学生。这是中国艺术院校首个‘跨省、跨校、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培养‘最懂技术的艺术家和最懂艺术的工程师’。学生将学习编程、交互设计、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让雕塑‘活’起来,绘画‘动’起来,成为全新应用领域的开拓者。


同济大学在撤销3个设计类专业的同时,新增艺术设计学专业,形成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并驾齐驱的格局。西南交通大学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于交通旅游领域,服务于学校‘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大学’的目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面向设计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环境三维动画等课程,依托工作室项目实现跨学科联合创作,发展出具有南航特色的艺术科技教育模式。

这场变革不是艺术的冬天,而是艺术教育必要的‘新陈代谢’。面对专业同质化、就业市场饱和等难题,专业撤销实为‘供给侧改革’——主动淘汰过时专业,孕育新兴专业,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唯有如此,艺术才能超越象牙塔,成为与社会同频的开放性实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