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全球首个专为AI生成电影设立的电影节——OMNI 1.0电影节(OMNI 1.0: Iterations)在澳大利亚正式亮相,评选结果将于11月揭晓。令人瞩目的是,评审名单中出现了科幻巨制《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导演乔治·米勒的名字。这位澳大利亚名导认为,业界对AI的担忧实属多余,应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OMNI 1.0电影节宣传短片(00:42)
近期,AI在电影界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上周,好莱坞首位AI女演员蒂莉·诺伍德(Tilly Norwood)的亮相,引发美国演员工会等组织的强烈抗议。仅数日后,制片人安德烈·伊尔沃利诺(《骨瘦如柴》《等待野蛮人》)宣布将推出完全由AI生成的长片《甜蜜的懒散》(The Sweet Idleness)。这部反乌托邦科幻片的剧情与制作方式高度契合:在未来社会,仅有1%的人类需要劳动,绝大多数生产工作由AI完成,人类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懒散生活。接二连三的事件令全球影视从业者忧心忡忡,他们担心AI的兴起会对就业率、版权保护等问题造成巨大威胁。

好莱坞首位AI女演员蒂莉·诺伍德
不过,并非所有电影人都对AI持悲观态度。乔治·米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加入OMNI 1.0电影节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索AI在电影叙事中的潜力。他坦言,自己的兴趣不仅限于技术本身,更关注“何为作者”“何为创作”等哲学议题。他认为,我们正站在定义这些概念的关键节点上,而AI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乔治·米勒
“争论的焦点在于:人类创造力与机器能力如何平衡,”乔治·米勒从历史角度分析道,“这让我想起艺术史早期的类似争议。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媒介的更新让艺术家可以反复修改作品,当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直接在画布上创作,无需修改;另一些人则接受了油画带来的灵活性。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的出现又引发了关于照相与绘画的争论。但艺术总要发展,摄影和绘画都找到了自己的形式,两者都发生了变化,但都经久不衰。”
在乔治·米勒看来,现在的AI就像摄影技术诞生之初,或是其他新兴技术。“在动态影像制作领域,AI是目前最具活力的进化工具。作为电影人,我一直受到这些工具的驱动。我相信AI会继续存在,并改变一切。”
OMNI 1.0电影节的创办者阿里耶·斯特恩伯格(Aryeh Sternberg)和特拉维斯·赖斯(Travis Rice)希望,这项活动能让澳大利亚成为全球AI电影的制作中心,为电影人提供交流平台,探索人类想象力与机器学习交汇时传统叙事的演变,并探讨随之而来的伦理困境。
虽然作品全由AI生成,但OMNI 1.0电影节也有严格的选片标准:每份提交作品都将经过抄袭审查,并根据伦理准则进行评估,以确保技术创新与合规性相匹配。
赖斯表示,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自今年4月他和斯特恩伯格举办OMNI国际人工智能电影节(相当于本次电影节的彩排)以来,提交给OMNI 1.0电影节的数百部参赛作品质量已大幅提升。至于评论家指出的AI电影情感空洞或内容公式化的问题,赖斯认为,同样的批评也适用于人类制作的电影。
在他看来,评审团的评价标准是考察作品是否有可能在Netflix或HBO等主流平台上播映。而乔治·米勒则表示,作为评委,他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只有一个:情感共鸣。“有些电影散场后你就会忘记,而有些电影会伴随你一生,成为你感知世界的一部分。”

乔治·米勒(右)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拍摄现场
目前,乔治·米勒认为AI还不太可能完全复制人类的艺术创作行为,但他坚信,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彻底改变电影行业的游戏规则。“任何有志于拍电影的人,未来都能利用AI讲述自己的故事。据我所知,有些不到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在使用AI拍电影了,他们不需要找投资,靠自己就能制作电影。我相信这会让整个行业更加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