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25年追踪史:中国核潜艇如何从透明到隐形,反制日本海军?

时间:2025-10-14 08:34:25 来源:墨兰史书 作者:墨兰史书

1994年10月27日,黄海深处,执行完任务的中国403号‘汉级’核潜艇正返航途中,突然遭遇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美军接连投放声呐浮标,对中国潜艇发起长达70余小时的模拟攻击。危急时刻,中国潜艇只能深潜规避,几乎陷入绝境。这场对峙中,日本自卫队虽未直接参战,却通过美军情报系统全程掌握中国潜艇动向——从这一天起,日本对中国核潜艇的追踪持续了整整25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水下竞赛就此拉开。



日本依托美国技术支持,在宫古海峡、对马海峡等战略要地部署海底声呐阵列,配合P-3C巡逻机与拖曳声呐舰艇,构建起严密的‘水下天网’。彼时的中国核潜艇因技术限制,噪音高达160分贝,犹如深海中的‘拖拉机’,一旦出海便无所遁形。日本媒体甚至在中国潜艇出港后公开其坐标,中国潜艇的行踪仿佛完全透明。这场持续25年的追踪,究竟如何被中国逆转?



从算盘到核潜艇:中国隐秘工程的逆袭起点

1958年,中国秘密启动‘09工程’,开启核潜艇研发之路。没有图纸、没有设备,科研人员仅凭算盘、纸笔与玩具模型推演数据。黄旭华便是其中一员,他隐姓埋名30年,用算盘算出核潜艇模型,带领团队完成中国首代091型攻击核潜艇。1970年12月26日,‘长征一号’核潜艇下水,1974年正式服役,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然而,这艘潜艇噪音极大,极易被声呐捕捉,难以摆脱追踪。



25年追踪:日本反潜体系的压制与挑衅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日将注意力转向中国。日本反潜体系已趋成熟,声呐网、巡逻机与反潜舰协同作战,中国潜艇一旦离港便难逃追踪。1994年起,日本几乎掌控中国核潜艇每次出动,甚至能持续追踪一周以上。2004年,中国一艘091型潜艇靠近石垣岛,日本自卫队启动最高警戒,媒体迅速公布坐标细节,仿佛在炫耀技术优势。2006年,中国潜艇在对马海峡被围堵,P-3C反潜机投下浮标,舰艇拖曳声呐阵列封锁,潜艇只能反复下潜规避,被动局面凸显。



技术突破:从‘水下广播站’到‘深海幽灵’

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093型核潜艇服役。这款潜艇采用水滴型艇体与减震浮筏,噪音降至118分贝。虽仍高于西方先进潜艇,但日本反潜系统的追踪时间已从数天缩短至数小时。2012年,一艘093型潜艇穿越琉球海域,日本两艘舰与多架巡逻机搜寻三天才勉强定位,日本开始警觉:中国潜艇已非‘软柿子’



2015年,093B型核潜艇亮相,真正打破日本监控链条。这款潜艇采用消音瓦、气动隔离装置与泵喷推进技术,噪音降至110分贝以下,几乎与海洋背景融为一体。马伟明院士提出的无轴泵推系统,让中国实现从‘被动追踪’到‘主动隐身’的飞跃。2018年1月,一艘093B型潜艇从青岛港出发,悄然穿越宫古海峡。美军卫星发现潜艇失踪后紧急通知日本,日本出动两艘护卫舰与P-3C反潜机布下声呐网,结果两天无果。1月12日,美军在钓鱼岛东北300公里处才捕捉到潜艇上浮信号——这是一次彻底的‘隐形行动’,标志着日本追踪体系正式失效



战略核威慑:从近海防御到远洋部署

中国核潜艇的突破不仅限于攻击型潜艇。094型战略核潜艇已列装,可搭载巨浪-2导弹,射程覆盖全球,具备真正的远洋核威慑能力。2025年4月卫星图像显示,海南基地一次性集结6艘核潜艇,规模空前。彭士禄、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用命拼搏,才换来今日成果。黄旭华62岁时亲自下潜300米验证艇体安全,2025年2月6日去世,享年98岁,他的一生是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的缩影



未来展望:095型与全球部署能力

如今,095型核潜艇正在研发中,预计将比093B型更安静、更先进。随着新艇入列,中国潜艇部队将具备全球部署与打击能力,日本P-3C巡逻机与护卫舰已显力不从心。这25年的追踪,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战略对抗。中国突破宫古海峡、对马海峡封锁,实现从近海防御向远洋作战的跨越。日本从自信满满到频繁‘抓瞎’,背后是中国科技体系的崛起。



从被追踪到反追踪,从透明到隐形,中国核潜艇的25年变化巨大。一代代科研人员用智慧与牺牲,换来今天的海下主动权。这背后的每一步,都值得铭记。

信息来源:
[1]他是国家英雄,为建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称此生无怨无悔 北晚在线
[2]新书发布│“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新华社客户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