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荷兰政府以“管理问题”和“安全风险”为由,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资产冻结、管理层接管及控制权剥夺,引发国际关注。这场看似监管风波的事件,实则暴露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深层焦虑,更折射出全球技术冷战的加剧。

安世半导体原为荷兰老牌芯片企业,专注车用功率芯片领域,全球市场份额领先。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以268亿元收购其80%股权,将其从债务困境中解救,并推动其2024年盈利突破百亿元,全球排名跃居前三。然而,荷兰政府在批准收购时未提出异议,却在企业壮大后突然以《商品供应法》为依据,指控其董事会存在“行政缺陷”并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下令对企业实施管控,法院同步暂停中方CEO职务,要求股权托管至“中立方”。这一系列操作被指“你投钱、你管理、你救活企业,最后却被人赶出门外”,甚至未给出明确理由,引发对“法律外衣下的技术围堵”的质疑。

事件发生于美国进一步收紧对华芯片行业打压之际,其《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盟友“共同防范中国技术渗透”。荷兰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的所在地,此前已多次在美国施压下限制ASML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设备。此次安世半导体被接管,被视为“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典型案例。
分析指出,安世半导体与ASML分别代表车规级芯片生产标杆与产业链核心设备源头,两者叠加恰好卡住中国高端制造咽喉。这种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合围策略,实则破坏国际市场规则信任感,引发“全球化还有何意义”的质疑。

面对打压,闻泰科技第一时间启动欧洲法律程序,同时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坚决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将坚定维护企业正当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中国悄然展开反制措施:加强稀土材料出口审批,尤其是高端设备制造所需关键稀土实行“逐案审核”,导致ASML供货链延迟,部分订单推迟交付。
国内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亦加速推进。2025年,新凯来等设备商已能提供从前道到后道的全套方案,部分高端芯片生产线实现国产化。尽管技术尚不完美,但“总比啥都靠人强”的共识逐渐形成。

荷兰政府声称担心“国家经济安全”,但安世半导体从并购到运营全程合规,公开透明纳税与创造就业。反观西方国家,美国对TikTok的打压拖延数年未拿出“实锤”,荷兰则直接冻结资产、接管管理权,被指“双标”操作——别人做叫“公平竞争”,中企做则成“威胁”。
这种技术打压本质是西方对中国科技崛起的焦虑反应。过去几十年,高端制造、芯片设计、设备供应等关键环节被欧美垄断,如今中国在这些领域不断突破甚至超越,自然引发惯于垄断者的恐慌。然而,历史证明,技术进步无法通过“封死”实现,封锁只会催生新的创新主体。

安世事件并非个案,而是全球化规则变化的信号。曾几何时,“开放市场、规则优先”被奉为圭臬,如今中资企业在高科技赛道上的任何动静都可能被视为“潜在威胁”。这迫使中国重新思考出海战略:未来需强化风险预判、制度对冲与技术备份,既要敢于走出去,也要留好退路。
国内产业生态的成熟同样关键。关键技术核心部件不能寄托于他人,自主创新已成为生存底线。正如任正非所言:“如果有人拧熄了我们的灯塔,那我们就自己点一盏。”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华为,也适用于所有志在全球立足的中国企业。

荷兰的封杀令撕下了“市场中立”的遮羞布,却也让中国看清现实:靠别人给机会,不如自己找出路。技术之路注定坎坷,但只要认清方向,便无人能轻易将我们“清出局”。这场较量,不仅是商业风波,更是时代赋予的考验——而我们,正在其中书写答案。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荷兰政府对闻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导体施加限制措施,中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