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被指抄袭,文学界再掀争议

时间:2025-10-15 06:05:51 来源:不正确 作者:不正确


近日,一则关于鲁迅文学奖提名的争议事件引发文学界广泛关注。作家丁燕的非虚构作品《沙孜湖》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但随即被指出该作品存在大量抄袭国外名家著作的情况,甚至其散文《断裂人》也因抄袭问题饱受质疑。

此前,丁燕的散文《断裂人》曾获百花文学奖,而该文实际上是《沙孜湖》一书中的章节。然而,有读者指出,《断裂人》存在抄袭赫塔·米勒《呼吸秋千》、纳博科夫《洛丽塔》《微暗的火》以及残雪《灵魂的城堡》等作品的嫌疑。

随着争议的扩大,《沙孜湖》整本书的抄袭问题也被逐一揭露。以下是部分被指抄袭的内容对比:


抄袭茨威格《巴西:未来之国》

在《沙孜湖》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乌鲁木齐,我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但在沙孜湖,却完全松弛了下来,灵魂像得到了某种安慰。但我并不想说湖畔生活便是理想状态(我也不愿造成这样的误解)。事实上,整个新疆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还处于转型阶段,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远在内地人之下。

而茨威格在《巴西:未来之国》中的原文是:

他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现在却完全松弛下来如此你们便能明白,为什么人一旦踏上这片土地,灵魂便能得到安慰。当然,这并不是说巴西已经处于理想状态,我也不愿造成这样的误解。事实上,巴西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整个社会还处于转型阶段,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远在我们之下。


抄袭安妮·普鲁《身居地狱但求杯水》

《沙孜湖》中的驯马人受伤情节:

驯马人在少年时代,就能单独在草原上睡觉,将自己锻炼得筋骨强悍,习惯吃苦,成年后工作起来,毫不倦怠。抽烟、喝酒、驯马,乐在其中。他们最喜欢的事,就是骑在未经驯服、气冲冲的马背上。他们对痛苦的忍耐度到了传奇的境界。

安妮·普鲁的原文:

他们一个个锻炼得筋骨强悍,工作起来毫不倦怠,习惯吃苦,喝酒、抽烟、完成工作,乐在其中。儿子正骑在未经驯服、气冲冲的马上。他们对痛苦的忍耐度到了传奇的境界。

此外,《沙孜湖》中关于驯马人受伤后背着马鞍行走的描写,也与安妮·普鲁的原文高度相似,甚至细节几乎一致。


抄袭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沙孜湖》中的恐惧描写:

即便和恐惧熟识了那么多年,在同它翻来覆去接触了那么久之后,这个男人还是不太敢直视它。从很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开始,他意识到恐惧并非闪电,会即刻过去,而会始终存在,是一个切近的现实时,那恐惧,就扎根在他的心里,和他共存。就像,在他的影子之内,又重叠了另一个影子。

马尔克斯的原文:

即在和死神熟识了那么多年,在同它战斗,翻来覆去与它接触了那么久之后,那还是他第一次敢于直视它,而与此同时,它也在注视着他。这并不是对死亡的恐惧。不,不是。自从很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他从噩梦中惊醒,意识到死亡并非仅仅如他所感觉的那样,是一种始终存在的可能,而是一个切近的现实时,这种恐惧就已经在他心里、与他共存了,就像他影子之上的另一个影子。


抄袭奈保尔《印度:受伤的文明》《非洲的假面剧》

除了上述名家,丁燕的作品还被指抄袭奈保尔的多部作品。例如,《沙孜湖》中关于社会转型和民众生活的描写,与奈保尔对印度和非洲社会的观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非虚构”变“胡编乱造”

值得注意的是,《沙孜湖》宣称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但书中关于驯马人受伤背着马鞍走数十里山路的描写,完全抄袭自安妮·普鲁的小说《身居地狱但求杯水》。这种将虚构情节包装成非虚构的做法,引发了对作品真实性的质疑。

有评论指出,如果鲁迅先生还在世,面对这样的抄袭事件,他可能会写下这样的文字:

救救鲁迅文学奖!近来文坛,又见奇闻。名曰《沙孜湖》者,打着“非虚构”的旗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提名,俨然是丁燕女士的又一力作。翻开一看,却不过是窃火的普罗米修斯,只不过偷来的不是天火,是别家字句的灰烬。

这般拼凑,竟能获鲁奖提名,我不知是评审诸公忙于他务,无暇细读,还是当下的“文学”,已宽容到可以容忍如此明目张胆的剪径行为?


文坛沉默引发质疑

截至目前,鲁迅文学奖的主事者们仍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这种沉默被解读为默认、纵容或无可奈何的装睡。有读者质疑,难道时间真的能掩埋一切?文学史真的会糊涂到遗忘这样的争议?

此次事件不仅引发了对丁燕个人作品的质疑,更让人们对当前文学奖项的评选标准和文坛风气产生了深刻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