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分享了给小D'庆祝不完美'的故事后,有位家长留言问:'大J老师,网上都说奖励会毁掉孩子内驱力,您这样奖励真的有效吗?'这种担忧在家长群体中非常普遍,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探讨这个话题。
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会用新包包激励自己坚持运动11年,用奶茶奖励完成每日5000字写作,这些外在激励反而让我出版了第8本书。每次看到'奖励伤害内驱力'的说法,我也会自我怀疑,但事实证明:用对方法的奖励,恰恰能强化内在动力。
从脑科学角度看,人类大脑本身就有奖励机制——多巴胺和血清素会自然激励我们做喜欢的事。教育若完全否定外在奖励,未免过于绝对。关键在于如何科学运用奖励,我总结了三个核心原则:
就像我用包包激励运动习惯,对暂时不感兴趣的事务,奖励能帮孩子迈出第一步。这就像汽车启动需要更大动力,一旦形成惯性,维持就变得容易。比如孩子抗拒练琴时,初期可以用'完成3次练习就解锁新曲谱'的方式引导。
避免说'按时睡觉就带你去动物园',而要解释:'充足的睡眠能让大脑整理记忆,第二天学习更高效,还能让身体长高哦。'当孩子理解'为什么',奖励就变成了认知强化工具。我常对小D说:'你主动收拾玩具,说明开始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这比得到贴纸更值得庆祝。'
奖励是过渡工具而非最终目的。当小D连续21天按时睡觉后,我们办了'贴纸毕业典礼',告诉她:'现在你的生物钟已经学会自己提醒啦!'就像我如今运动不再需要包包激励,当内在动力形成,外在奖励就该自然退场。
育儿没有绝对教条,违背人性的方法注定难以持久。理解奖励背后的行为心理学机制,才能成为不焦虑的智慧家长。点击下方标签,可查看3000+篇科学育儿文章,找到属于你的育儿答案。
延伸阅读:
▶️ 科学奖励法视频实录(建议佩戴耳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