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榆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
导语:在中原腹地郑州,模块化‘竖店’拔地而起,一部微短剧从开机到杀青仅需7天。这个预计2027年突破千亿规模的产业,正以惊人效率重塑内容生产逻辑。
抵达聚美航空港竖屏电影基地时,北方秋日的阳光正透过玻璃穹顶洒在拍摄现场。这座由闲置商场改造的基地,如今每天向红果短剧等平台输送着海量内容——一个用户规模近7亿、50岁以上用户占比近30%、带动超64万人就业的庞大产业正在崛起。
作为研究影视文化的青年学者,笔者在2025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前已熟读数据报告,但更想探究数字背后的生产现场:当剧组在1.7万平方米空间内同时演绎医院生死、豪门争斗与职场逆袭时,这条高效流水线究竟如何运转?
监视器旁,导演与剧组人员全神贯注
穿过基地大厅,时空错乱感扑面而来:左侧剧组正在‘医院病房’拍摄生离死别,右侧剧组已在奢华宴会厅演绎都市迷梦。楼上‘民国公馆’与‘法院’场景相邻,不同时空的人生在模块化空间内压缩运转。‘每天接待八九个剧组,豪门恩怨、职场逆袭、家庭伦理戏份可一天拍完。’基地工作人员介绍,郑州1200家微短剧企业、5万从业者构成的集群效应,让‘不用转场’成为核心竞争力。
‘前店后厂’的流水线革命
拍摄排期表将空间与时间精准切分,剧组在‘生产线’上高效运转。‘北京制作方愿意来郑州,成本比一线城市低30%-4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3-6个月。’郑州市长在大会上透露的经济账,揭示了产业集聚的底层逻辑。这座由闲置商场改造的‘中央厨房’,将都市言情、家庭萌宝等题材所需场景预制成标准化模块,演员在‘展厅’拍完拍卖会,二十步外便是‘医院’爱恨戏码。
拍摄排期表精准切分时空,不同剧组在‘生产线’上高效运转
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影视创作流程。编剧在构思阶段即可调用成熟场景,使剧本与拍摄环境无缝衔接。‘从文本到影像的转化周期大幅缩短,叙事更聚焦情节推进与人物关系爆发。’某制片人指出,这正是竖屏生态下高效传播的关键。
今年以来,‘抢场地、抢人手’成为郑州常态。十几个由闲置厂房改造的拍摄基地共同构成‘竖店’集群,政府推动、低成本制作与‘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的集群效应,构筑起产业‘硬基础设施’。
从‘噱头’到‘质感’的转型阵痛
‘科班出身的创作者,要学会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导演杨盛熙在论坛上的观点引发争议。他认为微短剧核心是情绪支撑的‘重复节拍’,而《一品布衣》总制片人余帅则强调‘人物弧光’对爆款的重要性。这场辩论指向行业岔路口:审美疲劳、政策监管与平台竞争,正将微短剧推向精品化转型关口。
头部平台的行动给出答案。红果短剧的‘果燃计划’通过投资扶持与精品推广,推出聚焦女性创业的《弄潮》、反诈题材《云端捕手》等作品。抖音‘万象短剧’计划首期聚焦非遗民俗,当微短剧讲述永春白鹤拳、古画修复故事时,已从‘霸总’消遣品升级为文化载体。
这种‘微短剧+’跨界融合,正是行业转型的关键。平台通过内容策略引导观众选择,如红果短剧投入数百人专项团队打击盗版,看似增加短期成本,实则维护生态长期健康。
狂热、阴影与新秩序
72岁的新郑农民李大爷放下锄头换上戏服,成为特约演员的故事,折射出产业对个体的改变。近4万从业者汇聚的郑州生态系统,已形成‘十分钟找齐灯光组’的集群优势。但盗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顶,据测算潜在产值损失高达数百亿。
微短剧剧组通常由几十人构成,各司其职紧密协作
当头部平台致力于构建公平规则、保护创作者权益时,行业正从草莽走向规范。郑州此刻的变革,不仅关乎产业淘金热,更是一座城市与新兴媒介的深度融合。在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内容生态已成型,其未来取决于能否在高效流水线上,生产出更多值得铭记的故事,涌现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新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