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对荷兰反制显成效:东莞封装厂断供引发欧美供应链震荡

时间:2025-10-17 13:31:12 来源:宝哥精彩赛事 作者:宝哥精彩赛事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资控股的半导体企业安世半导体实施资产冻结与股权托管,将这家全球知名芯片制造商的实际控制权转移至第三方机构。此举迅速引发中方强硬回应,中国通过切断东莞封装厂出口权限实施精准反制,短短数日内便令欧美客户陷入供应链危机。



荷兰突袭中资企业引发连锁反应

被接管的安世半导体虽总部设于荷兰,但其核心制造能力集中在中国东莞。这家年产能占全球市场份额12%的芯片巨头,70%以上封装测试环节依赖东莞工厂完成。荷兰政府在无预警情况下冻结资产并转移股权,实质上是通过行政手段“阉割”中资企业运营权。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于10月14日发布声明,明确指出该行为违反WTO规则,并宣布支持闻泰科技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协会专家指出,荷兰此举与美国近年来对华科技围堵形成联动,构成系统性打压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战争。



东莞断供卡住欧美科技命脉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全面暂停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的芯片封装产品出口。该工厂承担着全球汽车电子、5G基站等关键领域30%以上的定制化芯片供应,断供导致博世、恩智浦等欧美企业立即面临生产线停滞风险。

据供应链调研机构TechInsights数据,受影响企业若更换供应商,需经历6-18个月的重新认证周期,期间将导致智能驾驶系统交付延迟率上升47%,5G基站建设成本增加23%。苹果、特斯拉等终端厂商已紧急启动备货预案,但短期内仍无法弥补产能缺口。



产业链主导权争夺白热化

此次博弈暴露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新格局:中国已掌控封装测试(占全球市场份额58%)、硅材料提纯(72%高纯度硅料产自中国)等关键环节。当荷兰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总部时,却忽视了中国在制造端的绝对优势。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分析指出,西方国家长期依赖的“总部控制+外包生产”模式正在失效。在芯片封装这类资本密集型领域,搬迁设备成本高达每条产线2.3亿美元,且需要18-24个月的重建周期,这使得行政干预难以替代市场规律。



全球化规则面临重构挑战

此次事件凸显出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当某个环节出现10%的产能波动,就可能导致下游30%以上的系统瘫痪。欧盟委员会内部文件显示,若中国持续限制关键材料出口,欧洲半导体产业可能面临每年470亿欧元的损失。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院长指出,反制措施旨在重建公平的国际规则体系。数据显示,2020-2025年间,中国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研发投入增长320%,已形成从材料到封装的完整技术闭环,这为维护产业链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未来博弈走向与产业启示

此次断供危机迫使欧美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麦肯锡报告显示,73%的跨国企业计划在2026年前实现“中国+1”的备份方案,但其中61%承认无法在短期内找到替代产能。这印证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专家建议,中国应加快《出口管制法》配套细则制定,建立关键技术出口白名单制度。同时需警惕西方国家通过“去中国化”法案转移矛盾,维护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系。

参考信息: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郑重声明——新京报2025-10-14 12:16
闻泰抢救半导体资产,构建中国供应链闭环——第一财经2025-10-14 18:4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