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芯片产业竞争的加剧,美国近年来频频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实施围堵,作为光刻机行业龙头的荷兰阿斯麦公司(ASML)也因此陷入两难境地。阿斯麦几乎垄断了高端光刻设备市场,尤其是极紫外光刻机(EUV)这一尖端产品。自2019年起,在美国的压力下,阿斯麦便停止向中国出售极紫外光刻机。2023年3月,荷兰政府进一步出台出口管制新规,禁止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浸没式深紫外光刻机(DUV)和极紫外设备,但仍允许中低端型号继续对华出口。
面对这一局面,阿斯麦迅速调整策略,继续向中国供应14纳米和28纳米级别的深紫外光刻机。这些设备恰好符合中国当前生产线升级的需求,同时避开了美国最为忌讳的7纳米以下制程节点。中国客户也展现出敏锐的市场嗅觉,2024年上半年大量采购囤货,推动阿斯麦对华销售占比飙升至近50%,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波操作不仅让阿斯麦赚得盆满钵满,也引发了美国方面的不满。
相比之下,日本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处境则显得尤为尴尬。2023年1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响应美国号召,要求尼康、佳能等企业停止向中国出售浸没式光刻机。结果导致2024年日本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大幅下滑20%,市场份额损失至少30亿美元。日本原本在中低端光刻机市场占据优势,中国市场一度占其出口总量的40%,订单量十分可观。然而,限售政策一出,客户纷纷转向其他供应商。
2024年11月,《日本经济新闻》发文直言,日本半导体行业此次“自找麻烦”。文章指出,荷兰阿斯麦公司巧妙利用政策漏洞,继续向中国出售中端设备,抢走了本应属于日本的市场份额。日本原本以为紧跟美国政策就能稳坐钓鱼台,结果却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入竞争对手手中,东京企业损失惨重。这不禁让人感叹,日本此次真是“上当”了。尼康和东京电子等公司原本依靠浸没式光刻机订单稳赚不赔,如今却只能看着荷兰企业捡漏。
进入2024年下半年,美国商务部再次加码,于12月2日更新出口管制规则,新增对计量工具和软件的限制,直接针对阿斯麦的深紫外系统出口到中国某些芯片厂。阿斯麦公司回应称,这一影响在其2025年整体展望范围内,不会过于夸张。公司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深紫外光刻机出口确实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远来看,芯片需求依然稳定。
荷兰政府也未闲着,2024年9月扩展出口许可要求,对NXT:1980Di之后的深紫外型号实施逐案审核,而老款和中低端设备则照卖不误。这一态度颇为现实,荷兰深知阿斯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数据显示,2023年阿斯麦对华出口占总营收的15%以上,价值约27亿欧元。若彻底切断对华出口,不仅阿斯麦将遭受重创,整个荷兰经济也将受到波及。
阿斯麦的应对策略颇为巧妙,即寻找政策漏洞,继续出售那些不敏感的设备。毕竟中国市场如此庞大,有钱不赚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数据显示,2025年4月荷兰对华出口下滑10%以上,这主要归因于2024年囤货高峰过后,中国海关3月份从荷兰进口的半导体工具锐减,买家早已备足货物。然而,合作并未就此中断,阿斯麦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超出预期,深紫外光刻机需求依然强劲。公司的北京维修中心于2025年3月正式运营,这显然是为了维护现有设备,帮助客户延长机器寿命,避免完全断供。此外,荷兰政府于2025年1月将大部分阿斯麦对华销售排除在“双重用途”出口数据之外,相当于为公司松绑,让几十亿欧元的交易避开公开审查。
与日本的被动应对相比,荷兰显得更为灵活。2024年6月,美国再次施压荷兰和日本进一步限售,日本政府虽表示同意,但企业内部却怨气冲天。尼康股价在2025年上半年波动剧烈,订单下滑直接拉低了公司业绩。日媒反复报道称,日本本应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却因一味听从华盛顿的指令,导致中低端市场也被阿斯麦蚕食。荷兰虽只是欧洲小国,但其经济高度依赖阿斯麦,因此必须权衡利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谁若放弃这一市场,谁就将遭受损失。
2025年5月,阿斯麦市值蒸发1300亿欧元,其中一半原因归咎于中国限制,另一半则源于关税不确定性。然而,荷兰政府并未完全屈服于美国压力,2025年6月开始独立发放深紫外光刻机出口许可,不再完全听从美国的指令。这一举动亮明了荷兰的态度:合作可以,但不能以牺牲本国企业为代价。日媒见状,更觉日本此次损失惨重。
日本于2023年2月签署新协议,限制对华芯片技术转移,如今想要反悔却为时已晚。东京的半导体制造商原本占据着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如今却被阿斯麦后来居上。在极紫外光刻机市场被垄断后,中低端市场也遭到抢滩。在中国深紫外光刻机的助力下,2024年中国14纳米和18纳米产能稳步增长。中芯国际利用进口机器优化生产线,良率提升了15%。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光刻机研发也投入大量资金,2025年几款中端设备相继下线,虽仍无法与阿斯麦相媲美,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荷兰维修中心成立后,中国工厂的设备维护更加顺畅,停机时间大幅减少。
日本的损失显而易见,而中国市场却成为了阿斯麦的缓冲地带。日媒在2025年的报道中分析指出,日本限售政策只会推动中国实现自给自足。届时,高端市场仍将掌握在阿斯麦手中,而中低端市场则将实现本土化,日本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从全球视角来看,这场芯片战暴露出了盟友之间的裂痕。美国试图通过管制来维护其霸权地位,但荷兰和日本的执行力度却大相径庭。荷兰灵活应对,利用政策漏洞供应非敏感设备,2025年对华出口虽有所下降,但贸易关系并未彻底崩溃。而日本则铁板一块,结果导致企业叫苦不迭。2024年7月,阿斯麦在中国的销售猛增,凸显出美国外交的尴尬处境。华盛顿虽威胁加码,但荷兰却扛住了压力。日媒所谓的“上当”论调,实则是日本企业对东京决策的不满。过去,尼康和佳能曾把持光刻机市场半数份额,却在美国的压力下一让再让,最终让位给阿斯麦。如今,日本已被边缘化。
技术封锁并非万能,市场才是王道。中国作为如此庞大的消费国,谁若放弃这一市场,谁就将显得愚蠢。总而言之,这件事充分说明,高科技领域并非想封就能封死的。荷兰玩得转,成功平衡了中美关系,保住了自家的饭碗。而日本媒体的吐槽则戳中了痛点:盲从大国外交,往往只会自食苦果。中国将继续前行,本土化是大势所趋。世界半导体格局正从单极向多极转变,谁适应得快,谁就将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