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人民日报》发布专题文章,深度对话跳水名将郭晶晶,探讨这位体坛传奇在运动员、裁判、公益使者等多重身份下的成长与感悟。文章发布之际,正值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备关键期,作为广州市南沙文化会副会长的郭晶晶,正全力推动湾区迎全运体育季系列活动。
从跳台到裁判席:23年77枚金牌的沉淀
出生于河北保定的郭晶晶,7岁开启跳水生涯,2011年退役时已斩获77枚金牌、14枚银牌、4枚铜牌。退役后她考取国际裁判资格,现任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当被问及如何从世界冠军转型为国际裁判时,她坦言:“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我想给自己更多成长空间。”
三位教练铸就冠军之路
回顾运动生涯,郭晶晶特别提及三位关键教练:启蒙教练李芳为她打下坚实基础;国家队教练于芬带她与奥运冠军伏明霞同训,实现技术飞跃;钟少珍教练则在低谷期将她重新拉回巅峰。领队周继红更在她退役后鼓励考取国际裁判资格,助力其完成职业转型。
2004年雅典奥运会,郭晶晶包揽女子三米板单人和双人两枚金牌。谈及夺冠感受,她表示:“把每一个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就在那里。”这种“过程导向”的思维,贯穿她整个职业生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她通过反复模拟决赛场景克服压力,最终在家门口卫冕成功。
裁判视角下的体育精神传承
2024年巴黎奥运会,作为裁判的郭晶晶见证中国跳水队再创辉煌。她坦言:“既为中国运动员骄傲,也为自己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投入跳水事业而踏实。”从运动员到裁判,工作重心从突破自我转向服务项目,这种转变让她深刻理解体育事业需要不同角色共同支撑。
当被问及跳水运动带来的影响时,郭晶晶强调:“无数次重复的训练让我知道,成功没有捷径,完美要靠努力打磨。”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贯穿于她的公益事业和家庭生活中。
全运会筹备与体育文化融合
作为广州市南沙文化会副会长,郭晶晶正全力推进湾区迎全运体育季系列活动,并推出中国体育荣光印象展。她认为:“文化体育融合发展能让更多人感受体育的魅力、文化的温度。”
针对互联网时代运动员面临的高曝光度问题,郭晶晶建议:“可以把外界的支持当成动力,学会过滤掉不必要的声音,专注训练和比赛。”她特别强调坚韧和自律的重要性:“我从7岁开始训练,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一直没有放弃。”
人生多维度的平衡之道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体育、公益、家庭、自我探索等不同身份时,郭晶晶表示:“没有绝对的排序,因为人生阶段不同,重心一定会变,平衡才是核心。”她以安排训练计划的方式管理时间,陪孩子时就放下工作,专注家庭;做体育或公益工作时,则全身心投入。
对于年轻运动员,郭晶晶给出两点建议:一是珍惜训练的每一天,“现在的苦都会变成以后的底气”;二是提前规划人生,“运动员生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大家要趁年轻多学习、多积累”。
从跳台到裁判席,从运动员到公益使者,郭晶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的人生哲学。正如她所言:“追求完美不是要做到毫无瑕疵,而是要有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的态度。”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编辑: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