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曾拍下的真实大清朝,别再被电视剧忽悠了

时间:2025-10-18 12:21:23 来源:闻识 作者:闻识

詹姆斯·利卡尔顿184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叫沃丁顿的地方,早年当过老师,在枫木镇教书,,从1879年开始,就开始环球旅行,背着相机到处跑。

到了1891年,他加入了安德伍德公司,那是一家专做立体照片的美国企业,靠卖那些双镜头拍出来的图片挣钱。利卡尔顿的任务就是四处拍照,记录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他总共旅行了50多万英里,拍了10万张照片,还录了30英里长的胶片。1899年,他先去菲律宾拍了美西战争的现场,之后就直奔中国。



那时候清朝正乱套,义和团运动闹得沸沸扬扬,外国人管它叫拳匪叛乱。利卡尔顿是以个人身份去的,但公司派他去抓新闻热点。

他从广州起步,一路北上,途经汉口、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烟台、天津、北京等地。

整个行程,他亲眼见了义和团围攻使馆的乱象,还在北京和天津拍了不少现场照片。



利卡尔顿的相机不是现代那种轻便货,那时候摄影技术还挺原始,用的是立体摄影机,能拍出有深度感的图片,看起来像3D一样。他扛着设备,在中国转悠了好几个月。

1900年夏天,北京使馆区被围,八国联军进来镇压,他正好赶上这场大动荡。那些照片不是摆拍的,全是街头实录,捕捉到清朝社会最底层的一面。

比如,他拍了上海内城的街道,那地方沟渠里污水横流,空气里一股臭味,路边挤满穷人,衣服破破烂烂,脸上写满疲惫。照片里的人群密密麻麻,房子破败不堪,到处是泥巴和垃圾。



这跟电视剧里干净整洁的京城街头差远了,那时候城市卫生条件差劲,穷人占大多数,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清朝的司法系统残酷得让人脊背发凉,利卡尔顿在苏州拍了一群戴枷的囚犯,那些人脖子上套着木枷,行动不便,站在街头示众。枷锁重得很,犯人得低头弯腰,脸上表情麻木。

还有更狠的,在上海街头,他拍了一个关在站笼里的死刑犯。那是一种叫立枷的刑具,犯人脖子卡在木板里,脚下垫着石头,每天抽走一块,直到脚够不着地,被活活勒死。



照片显示,这家伙是个杀人河盗,被抓后先游街,然后扔在空地上等死。利卡尔顿为了拍这个,连续两天守着,还付了5块墨西哥鹰洋给看守。

利卡尔顿还特别注意清朝人的外貌特征,比如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那时候满族人统治,汉人得留辫子当顺服标志。他拍了不少男人后脑勺的照片,辫子长长拖着,剃光前额,看起来怪异得很。

在北京街头,他抓拍到一群人围着聊天,个个脑后甩着辫子,衣服上补丁叠补丁。小脚就更极端了,裹脚从女孩小时候开始,骨头变形,成年后走路晃晃悠悠。



利卡尔顿在上海找了个妇女做模特,付了4块银元,让她脱鞋展示脚型。照片清楚显示,三寸金莲扭曲变形,走路得靠人扶。

这习俗在清朝流行几百年,底层妇女也裹,因为不裹就嫁不出去。可这玩意儿害人,限制行动,增加痛苦。

除了这些,他还拍了城市风貌和民众劳作。



广州的港口挤满船只,劳工扛着货物上上下下,汗流浃背。汉口的河边,渔民拉网捕鱼,船上堆满杂物。上海的租界区有点西洋味,但本土城区还是乱糟糟的,摊贩叫卖,乞丐伸手。

宁波的寺庙里,和尚敲钟,香火缭绕,但周围人衣衫褴褛。苏州的园林有名,可照片里更多是运河边挑担的苦力,肩上压得弯腰。

南京的城墙高大,但下面是贫民窟,孩子光脚跑来跑去。烟台的海边,渔船破旧,浪花拍打。



天津和北京的照片最多,因为那是义和团主战场。他拍了南门外的尸体堆,那是为战争付出代价的中国人,躺在地上无人收尸。

联军进城后,街头一片狼藉,房子烧毁,人群惊慌。北京的紫禁城外围,他拍了守卫的士兵,手持老式枪械,腰间弹药带松松垮垮。满族妇女聚餐,桌上碟子空空,仆人站一边侍候,小女孩年纪小小就干活。

这些细节拼凑起来,就是清朝末年的社会图景:贫富差距大,官员奢靡,百姓苦哈哈,外来势力横行。



利卡尔顿的照片不光记录个人,还反映了时代大背景。

那年头,清朝气数将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内斗,义和团起事反洋教,结果招来八国联军。

回国后,他把照片整理成册,1901年安德伍德公司发行了100张立体照片集,每张后面附了他的解说词。书名叫《中国通过立体镜:他的1900年旅行日志》,里面详细讲了行程和见闻。



这套东西在欧美卖得火,影响了不少人对中国的看法。

博物馆和档案馆现在还藏着这些,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原版100张。

利卡尔顿后来继续旅行,拍了世界大战啥的,一辈子没停下。1929年,他在家乡奥格登斯堡去世,享年85岁。



这些老照片的价值在于,它们拉近了历史和咱们的距离。电视剧总爱拍宫廷阴谋,皇帝多英明,后宫多热闹,可利卡尔顿的镜头转向街头,大多数人日子多难过。

参考资料
晚清富人的真实生活:地主吃饭仅两个菜,地主婆出门被乞丐围堵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