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沉默的荣耀》:用影像镌刻英雄,唤醒两岸统一历史记忆

时间:2025-10-19 03:31:36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新浪财经

来源:滚动播报(上观新闻)


弹幕与眼泪齐飞。

当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播完最后一集,观众与吴石、朱枫等英雄挥泪告别。弹幕中“揪心”“泪目”“不忍看”的留言刷屏,甚至有观众呼吁编剧“改写”历史的悲剧结局。

独有题材成就谍战剧的“这一个”

隐蔽战线的斗争,因其艰苦、陌生与传奇色彩,始终是谍战剧的核心叙事场域。从《誓言无声》到《潜伏》《风筝》,英雄们以信仰为底色,在生死抉择中牵动观众心灵。然而,《沉默的荣耀》的独特性在于其史实性——剧中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均与历史高度映照。


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的雕像矗立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他们与1949年前后因解放台湾任务赴台、身份暴露后牺牲的1100余名烈士,共同成为“血沃中华”的永恒见证。长期以来,这些名字仅存于史书与纪念碑,而《沉默的荣耀》通过影像将“东海小组”事件公之于众,既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英雄的铭记。

传统谍战剧多聚焦国民党与日本侵略者的对立,空间维度集中于内地与香港,罕有涉及台湾。这与历史事实相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前提,而台湾因被日本占据50年,在隐蔽战线叙事中长期缺位。朝鲜战争后,统一台湾成为短期难以完成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沉默的荣耀》不仅延续了《潜伏》中“余则成之问”(去台湾后会怎样?)的悬念,更以真实事件填补了谍战剧的题材空白。

“非典型”谍战剧创造独特审美

《沉默的荣耀》打破了谍战剧“保持人物生死悬念”的核心规则,却以另一种方式激发观众的情感投入。

确定性悲剧结尾的倒计时张力

观众已知主角最终牺牲,追剧过程成为目睹英雄走向刑场的“倒计时”。这种悲剧性在剧情推进中不断累积,与观众的追剧节奏形成互动。弹幕中,观众计算吴石等人离牺牲的时间,既惋惜其命运,又致敬其信仰。最后三集,吴石等人被捕牺牲的情节将情感共鸣推向高潮,而这种投入源于观众对人物的高度认同。


场景性悬念的叠加效应

剧中,吴石等人始终处于暴露边缘:上有蒋经国督促,中有保密局、国防部二厅布控,下有特务谷正文执行。交通员张灏牺牲、新交通员朱枫缺乏经验、谷正文派黎晴接近聂曦、三荣行因间谍渗透中断交通线……复杂局面通过音乐、音响与演员微表情强化悬念,使观众始终紧张期待主角命运。例如,赴港传递军需物资时,保密局贴身监视几乎阻断情报传递,但吴石在酒会中通过酒杯底部送出情报,令观众大呼过瘾。

此外,剧集以较大篇幅描写吴石、朱枫、聂曦的家庭生活与情感状态。这种“闲笔”实则以静衬动,展现地下工作的复杂险恶。聂曦妻子质疑他未接孩子赴台,吴石之子学成因思想进步斥责父亲是军阀……他们无法向至亲透露真相,只能在沉默中承受误解。1950年大年三十的团圆场景中,家庭矛盾、悲剧结局与“今年胜去年”的未竟愿望交织,形成巨大的情感冲击,让谍战剧在紧张之外多了人情温度与生活浓度。


去传奇化的人物群像

基于史实,吴石、朱枫等人并非职业情报工作者,剧集因此塑造了可信可亲的“非典型”群像。吴石风度儒雅、足智多谋,是“东海小组”核心,却也有对同志的柔情大爱;朱枫临危请命,虽经验不足但信仰坚定;聂曦的“缺陷”反而赋予其真实魅力。反派谷正文作为职业特务,其“聪明、干练、狠毒”从反面彰显了主角的睿智无畏。此外,叛变的台工委书记老郑、狡黠的段厅长、坚毅的林义良等角色,共同构成了多样化的人物光谱。

对信仰与统一价值的独到诠释

《沉默的荣耀》中,怀揣解放台湾理想的地下工作者大多长眠于台湾。剧中,吴石本可在福州解放后留下建设新中国,却为利用国防部次长身份收集情报而主动赴台。他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与“既如此,便如此”的坦然,震撼人心。陈宝仓、聂曦、朱枫等人亦毫不犹豫选择不归路,体现了“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崇高风范。


吴石牺牲前在审判庭写下遗言:“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既是一生无悔的写照,也是对祖国统一的深情呼喊。剧中,林义良被谷正文以“日据时期经历”瓦解信仰时,坚定回应:“我是中国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这一台词揭示了祖国统一的根本逻辑:同属一个中国。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无名英雄广场纪念碑前的鲜花,正是《沉默的荣耀》将英雄名字从纪念碑镌刻进观众心里的证明。历史也启示未来:小钱妹妹未能游过的那湾海峡,终将与英魂的生命重逢,成为血脉相连的共同家园。


原标题:《《沉默的荣耀》终评:将英雄的名字从纪念碑上镌刻进观众心里》
栏目主编:范昕 文字编辑:邵岭
来源:作者:张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