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片《731》在各大影院上映,这部承载了沉重历史意义的影片,自筹备以来便备受瞩目。然而,上映后的反响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这部被寄予厚望的作品,最终未能逃脱口碑崩塌的命运。
《731》的题材无疑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它试图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揭露日军七三一部队在二战期间进行的人体实验反人类暴行。然而,从先期发布的物料来看,影片的质量便已引发了不少担忧。如今,随着影片的正式上映,所有质疑终于得到了验证——这部影片,确实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
平心而论,《731》并未达到烂穿地心的程度,至少在历史事实的呈现上,它并未颠倒是非、指鹿为马。但口碑的崩塌,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观影过程中,那种如坐针毡、左右不对的感觉,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731》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排片和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题材和铭记历史的必要性。然而,当剥离这一层外衣后,影片的实质内容却显得乏善可陈,与今年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相比,更是相差甚远,甚至难以与《东极岛》等作品相提并论。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问题。
一、影片主题与题材拼接的痕迹明显,货不对板之感强烈。
尽管影片打着“揭露日军七三一部队反人类暴行”的旗号,但实际内容却更像是一部越狱生存游戏与恐怖惊悚故事的混合体。原片名《生化启示录》或许更能贴切地反映影片的真实面貌。若将日军暴行与王永章等人的故事线拆分开来独立观看,或许会更为自然。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让人对影片的创作动机产生了质疑,套拍的可能性极高。
二、影片的服化道设计令人出戏,细节处理失当。
这一点,相信不少观众都有所感触。我可以不追究片中某些近乎穿越的防护服设计,但在抗战末期,日军能给“实验品”们足量分发新鲜大个的苹果、鸡蛋与盒饭,牢房里还有抽水马桶和卷纸,整个关押区窗台明净、瓷砖光亮——这样的场景设计,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部反映日军暴行的电影。只能说,做旧真的是一门学问,也是体现创作团队基本功和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731》在这方面显然是不合格的。
三、全片人物线薄弱,主要配角设计莫名其妙。
影片中的几个主要配角,设计得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那位理论上不该存在的女军官,怎么看都像是B级片或网大里为了擦边、香艳目的而搞出来的角色。后面又暗示她其实是中国人,想说她仍有人性吧,但杀人作恶时也没见她心慈手软。还有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无论是个体表达的深刻性还是与他人交互推进剧情的功能性都不够。其他那些配角的表现,同样流于表面。姜武饰演的主角王永章,也存在着人设反复和模糊不清的问题,虽然后期到结尾时有所挽回,但整体而言仍显不足。
四、日军形象的塑造走了邪路,cult味儿太浓。
这点我在看电影时感觉还不明显,但回来后越品越不对劲。仅从展现日军残暴恶行这一层面而言,《731》更像是一部邪典三级片。从开场石井四郎喝尿,到花魁艺伎带领“马路大”赴死(真没看出来是温碧霞),再到各种痴迷伤残的特写,大段童声播报大东亚共荣话术,结尾炸掉实验楼前还有个鬼子就着开颅尸体给骷髅头上色……那些唯美的、物哀的日本元素,全都成了诡异、刻奇的巫毒蛊咒。简而言之,《731》里的日本鬼子全是一群精神有问题的变态——虽然鬼子确实是变态,但在一部理应是主旋律的电影里玩得这么偏、这么花,怎么看都不合适,严肃性都快没了。
哎,看完这部影片,我只想说,在电影院里看到烂片也是常事。只是可惜,这样一部承载了重要历史意义的题材,最终却因为质量的问题而白白浪费了机会。就此揭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