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从抢购潮到腰斩困境:中国殡葬业为何陷入‘死不起’争议?

时间:2025-10-20 06:20:34 来源:毒sir财经 作者:毒sir财经



阳间楼市遇冷,阴间地皮也难卖。号称'殡葬第一股'的福寿园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这家曾让股民疯狂追捧的企业,如今正经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从'死不起'的社会热议到股价腰斩,中国殡葬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行业震荡。



暴利神话破灭:从50万抢不到到腰斩卖不动

过去十年,福寿园股价上演过疯狂涨势。2013年上市时备受争议,2023年却创下每平米墓地45.78万元的天价记录。但自去年9月以来,两轮牛市都未能挽救其颓势,股价持续探底,今年已跌破12年前开盘价。

这家民营殡葬巨头的发展轨迹堪称行业缩影。1994年成立时,中国殡葬业尚属国营主导。福寿园以高端定位切入市场,却因超前理念连续亏损,1996年单年亏损达6000万元。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罗布泊遇难事件中,福寿园通过'迎壮士回家'活动成功塑造品牌,开启名人墓园战略。



暴利模式崩塌:200元进价卖9.8万的生意经

福寿园的盈利密码藏在土地差价中。以不到200元/平米购入土地,转手以数万元价格出售墓位,2023年更推出0.6平米45.78万元的'天价位'。这种'低买高卖'模式助推其业务扩张至全国40城,却也埋下隐患。

行业数据显示,墓地销售占殡葬业务六成以上,而政府限价的基本服务仅占四成。当福寿园将0.6平米墓地定价45.78万元时(折合76.3万元/平米),其暴利程度已远超一线城市豪宅。这种定价策略虽拉高行业均价,却也透支了消费者信任。



观念革命:从风光大葬到极简主义

行业寒冬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革。75岁网友直言:'死后火葬,骨灰用垃圾袋装回家,才是最高境界。'这种观点获得年轻群体广泛认同。大学教授子女用垃圾袋装骨灰的事件,从过去遭人唾弃到如今获赞,折射出社会风气的转变。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这种转变。当80%城市人口远离故乡,每年清明返乡扫墓成为负担,价值不菲的远程墓地逐渐失去吸引力。压力山大的当代人,既无能力也无意愿为逝者花费巨资,'后事从简'成为新风尚。



政策重拳:整治乱象与新型丧葬推广

国家层面同步发力。自2024年11月起,为期一年的行业整治行动直指高价墓地:公益性公墓限价、经营性墓地限尺寸、打击高端炒作、增加中低端供给。多地出台补贴政策:晋城对骨灰撒散补助1000元/具,乐清海葬奖励8000元/例,阜新树葬奖补1500元/具。

这些措施效果显著。当20年使用期限的墓地与可寄存、可撒散的新型选择对比时,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某地殡仪馆数据显示,选择骨灰寄存的比例从2023年的12%跃升至2025年的37%。



行业转型:从卖地到卖服务的范式革命

在这场变革中,福成股份的逆势增长提供启示。这家以畜牧为主业的A股公司,殡葬副业凭借亲民价格持续盈利。'南福寿,北福成'的格局变化证明:暴利模式难以为继,服务转型才是出路。

创新服务正在涌现。AI技术复原逝者生平的'数字墓园',打破时空限制的线上祭扫,专业悲伤疗愈服务,个性化告别仪式策划……当殡葬业从土地交易转向生命纪念,行业正回归其本质价值。

影视作品推动观念转变,《人生大事》《破地狱》等影片屡破票房纪录,减少社会偏见。某殡葬服务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数字纪念服务使用量同比增长240%,专业告别仪式预订量上升165%。



行业新生态:人才缺口与文化出海

尽管行业遇冷,专业人才缺口却达38%。殡葬专业从专科升至本科,部分毕业生未出校门就被预定,编制岗位吸引年轻人加入。这种变化预示着行业正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海外市场带来意外增量。日本90%棺材来自山东,90%墓碑产自福建;欧美消费者通过亚马逊购买中国冥币,形成独特文化现象。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格局,为行业开辟新空间。

当殡葬业摆脱暴利标签,回归生命纪念本质,这场转型不仅关乎商业逻辑,更引发对生死意义的深层思考。从天价墓地到数字纪念,从风光大葬到极简主义,中国殡葬业正在书写新的行业篇章。



参考资料:

1. 中国新闻周刊《“天价墓地”,变天了》

2. 冯仑风马牛 《口水和金钱齐飞,中国殡葬第一股是怎样炼成的?》

3. 澎湃新闻 《火葬场、棺材、墓碑、冥币,全球的“身后事”几乎都被他们包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