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妈

俗话说“众生皆苦”,很多人认为婴儿一出生便因感知到世间的艰辛而放声大哭。但从医学角度来看,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婴儿脱离母体后,能够独立完成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开启自主呼吸的生命历程。
对于医生而言,这声啼哭如同天籁之音,是新生儿健康存活的重要标志。


近日,某医院接生了一位特别的新生儿。这个刚来到世间的小家伙身上还带着白白的胎脂,显得格外娇嫩。当医生护士为他穿戴衣物时,发现他竟然没有像其他婴儿那样啼哭。
“宝宝,哭两声把肺打开。”医生轻声引导道。

然而,这位“淡定哥”仿佛没听见一般,双眼紧闭,小嘴也抿得紧紧的,没有丝毫要哭的迹象。医生轻轻拍打他的脚底板——这是常用的刺激婴儿啼哭的方法,但小家伙依然无动于衷。
无奈之下,医生加大了力度,再次弹了一下他的脚底。可这位“佛系宝宝”依旧稳如泰山,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自岿然不动。”

见脚底刺激无效,医生们转而尝试其他方法。一位医生轻轻弹了弹婴儿的小手,希望能引起他的反应。然而,小家伙依然不为所动,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医生突然灵机一动:“哎呀,她长得真好看呀!”没想到,这句话仿佛触动了婴儿的“开关”,他立刻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仿佛在回应:“终于等到这句赞美了!”

这一幕被医护人员记录下来并分享到网上,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这个宝宝太有个性了,一定要听到别人夸自己好看才哭出来!”“最惨新生儿实至名归,被医生轮番‘逗哭’也是没谁了!”

其实,新生儿出生后有几件事情特别重要,越早做越好:
第一件:确保婴儿啼哭
婴儿啼哭是自主呼吸开始的标志,能够打开肺泡,促进气体交换。医生会想尽办法让婴儿哭出声来,以确保其呼吸系统正常运作。
第二件:尽早吸吮母乳
婴儿出生后一个小时内吸吮能力最强。此时让婴儿吸吮母乳,即使母乳尚未分泌,也能刺激催乳素的分泌,进而促进乳腺分泌,为后续哺乳打下基础。因此,建议产后半小时左右就让母婴接触,并让婴儿尝试吸吮母乳。

第三件:观察大小便情况
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排出大小便。小便颜色可能稍深,但次日应逐渐变淡;大便则为墨绿色,这是胎儿期积累的胎便,无特殊气味。若胎便颜色异常或婴儿24小时内未排便,应及时告知医生,以排除生理缺陷的可能。
第四件:及时接种疫苗
婴儿出生后第1天应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以预防相应疾病。虽然医院通常会提醒家长,但家长自身也应了解这些信息,确保婴儿按时接种疫苗。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