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成了第一个被中国实施出口限制的欧洲国家!中国正式对涉及荷兰ASML光刻机的核心原材料、关键设备及相关企业启动了最严格的出口限制措施,任何谈判窗口均已关闭,豁免请求也直接被无视。这一举措,无疑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反制,已不再是“虚晃一枪”,而是“动真格”了。
中国官方发布的通告明确指出,将对涉及荷兰ASML光刻机的核心材料、关键设备及相关企业实施最严苛的出口限制。这意味着,荷兰方面想要通过谈判或申请豁免来缓和局势,已经没有任何可能。谈判窗口直接关死,豁免申请也压根不被理会,中国此次的出口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断供”。
荷兰,这个曾经与中国在光刻机领域有着密切合作的欧洲国家,如今却成了第一个被“敲山震虎”的对象。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这步棋,究竟意在何方?
回溯十年前,中荷关系还算和气。ASML的光刻机,中国是其最大客户之一,稀土、配件、市场,样样都少不了中国的身影。荷兰提供设备,中国提供原料,双方互相成就,一拍即合。然而,这种默契,从美国伸手介入开始,就逐渐变了味。
2023年起,在美国政府的反复施压下,荷兰开始“左顾右盼”。先是限制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出口,接着在2024年,连DUV这种“中端机型”也被纳入管控范围。明面上是“技术规范”,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政治博弈。中国,没有选择继续忍耐。
2024年,中国出台新修订的《稀土管理办法》,2025年又升级了稀土磁体的出口许可制度。现在的出口限制,其实早就铺好了路,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备而来。稀土,这个听起来像是“普通金属”的物质,在ASML的光刻机里,却是心脏的心脏。每一台DUV机器里,超过50个部件都离不开稀土材料。无论是稳定电磁性能,还是控制纳米级温度变化,没有稀土,就没有高精度光刻。
全球稀土资源最多的国家,正是中国。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矿藏,还掌握着全世界大约70%的稀土分离产能。这可不是简单的“挖出来就能用”,而是一整套从提取、分离到高纯度加工的复杂工艺。就像你有粮食,但没锅没火,做不出饭来。哪怕澳大利亚、美国现在也在挖稀土矿,但绕不开的,是中国这一整套产业链。想要绕道?恐怕不是三五年能解决的事。
这次限制,中国动了全链条。从出口企业名录到材料配比、报关编码、终端用途,都要一一核查。任何想钻空子、打擦边球的行为,都被提前堵死。更关键的是,荷兰方面想谈?没门。中国商务部根本没安排接待,态度就是——不谈、不让、不回头。出口公司那边也配合得很默契,不少企业主动终止了对ASML的长期供货合同,连补货都不提了。这说明什么?这不是哪一家企业的决定,是整个系统在执行国家意志。
ASML不是小公司,它是全球唯一能造出顶级光刻机的企业。可再强的技术,也得靠材料喂养。稀土一断,生产就卡壳。更别提在中国市场的服务网点、维修业务,可能也会受到“间接影响”。有人说,荷兰这么做是为了站队美国,换取政治红利。但现实却是,得罪了中国这个最大市场,代价远比想象中高。ASML原本排得满满的订单,有些已经出现“推进暂缓”的迹象,这不是预警,而是后果。
荷兰曾是“技术中立”的代表,但这次明显站了边,而且站错了。它高估了美国的“安全承诺”,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如今被点名,不是因为它最重要,而是因为它够“象征”。ASML是欧洲科技的骄傲,现在却成了战略脆点。这背后,其实是全球科技游戏规则的重写,谁控制了原材料,谁就能重构供应链。
过去大家都追求效率,现在更讲安全和掌控。中国这次出手,就是告诉全世界:供应链不是单向依赖,而是互相牵制。如果不尊重规则,就别怪被踢出牌桌。荷兰只是第一个,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这次“动真格”的出口限制,是一次明确的信号:全球科技竞争,已经进入“元素级对抗”的新阶段。
未来的全球化,不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你若卡我,我就断你。当“稀土战”开始,谁还能说,中国只是“韧性供应国”?现在,它已经是制定规则的人,而谁能真正理解这一点,谁就能在变局中站稳脚跟。

信息来源:《稀土及其衍生品出口实施最严审批机制》·新华社·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