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人空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四十多年前的追剧盛况时,中国首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这部由王扶林、都郁联合执导的九集反特剧,在1981年春节期间以99%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难以超越的纪录,成为几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作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投资拍摄的首部国产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改编自唐佩琳发表于《山花》杂志的同名小说。全剧315分钟时长分为九个精彩篇章:《当机立断》《关健时刻》《将计就计》《智斩女妖》《码头迎亲》《虎口拔牙》《高风亮节》《排险救女》《虎穴扬威》,以平均每集2000余个镜头的紧凑节奏,讲述了共产党员江波深入敌营十八年的传奇故事。
拍摄团队辗转北京、九江、汉口、福建等地,历时97天完成创作,总投资仅10万元。这个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数字,却诞生了中国电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导演王扶林后来在执导《红楼梦》时采用的许多创新手法,在这部处女作中已初见端倪。
八十年代初,电视机正逐步进入中国家庭。大院里集体观剧的场景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而《敌营十八年》的播出更是将这种观剧热情推向高潮。该剧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海外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引发关注,但后者因青少年模仿飞刀术等问题被叫停。在此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决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品牌。
剧本改编过程充满戏剧性。唐佩琳的文学剧本同时被珠江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看中,最终他选择与王扶林合作,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九集剧本的改编。这种'章回体'的叙事结构,既保证了剧情连贯性,又设置了每集结尾的悬念,成为早期电视剧创作的典范。
张连文饰演的共产党员江波,延续了他在《创业》《艳阳天》中塑造的工农兵典型形象。而张甲田饰演的地下工作者唐华,其标志性的鬓角造型引领了八十年代的男性时尚潮流,理发店'唐华式'发型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男士发型。
尽管制作条件有限,剧组创造了多个'经典'场面:因军装不足,主角江波始终没有全景镜头;八个匪兵只有两条裤子,需要前景遮挡;国民党少将高参的领子太小无法系风纪扣,整部戏都敞着领子。这些今天看来啼笑皆非的细节,恰恰记录了中国电视剧初创时期的艰辛。
剧中'美男计'和'床上戏'的设定曾引发巨大争议。所谓'床上戏'仅是女特务从被窝中露出肩膀的镜头,却在当时被批判为'精神污染'。这种争议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敏感,也见证了中国电视剧从萌芽到成熟的探索过程。
与该剧同时被批判的还有李谷一的《乡恋》和电影《庐山恋》的接吻镜头,这些争议如今看来都是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的有趣注脚。作为中国内地首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不仅开创了长篇电视剧的先河,更培养了首批电视观众群体,为国产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十余年过去,当关贵敏演唱的片尾曲旋律响起,无数观众仍会回忆起那个全家围坐电视机前的夜晚。这部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电视剧,不仅是中国电视史上的里程碑,更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文化符号。它见证了中国电视剧从无到有的突破,也预示着一个文化产业的蓬勃未来。
(本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