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都买好了,她却突然说:‘林伟,我得走。’——就这一句,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骂陈静‘渣’,有人劝林伟‘及时止损’。可半年后,林伟把房本直接挂中介,一句‘不卖她就得死’,让全网陷入了沉默。
五年前那个雨夜,林伟正在值夜班,陈静蹲在保安亭外躲雨,裤脚滴着水,手里却死死抱着一只塑料袋——里面只有半瓶洗洁精和一把蔫青菜。林伟递过去一杯热水,她没接,只怯生生地问:‘能借我十块钱吗?我明早还。’十块钱,在苏州园区,连份炒面都买不到,却是她全部尊严的缺口。
后来,两人搭伙过起了日子,没领证,没官宣,连微信备注都是本名。林伟在园区做保安,月薪四千八;陈静在电子厂贴芯片,站一天腿肿得像馒头。回家后,她总是先冲凉水澡,再给他煮挂面,鸡蛋永远卧在他那碗。
林伟偷偷把戒指藏在电饭煲里,想等她生日时给她一个‘惊吓’。结果惊喜没送到,惊吓先来了:陈静说:‘我攒够五万了,得回老家。’林伟愣住:‘你老家不是早没亲人了吗?’陈静憋了半分钟,吐出一句:‘我还有个儿子,六岁,一次没见过。’
五万,是电子厂女工从牙缝里省出的极限。她算过,五万够小安读到初中,够老妈把肾透析再撑三年。她没算的是,自己身体先罢工了——回村第三个月,脸肿得连口罩绳都挂不住,县医院直接下通牒:肌酐一千五,再拖就心衰。
村医悄悄给林伟发微信:‘她怕花钱,不肯透析,你劝劝。’林伟连夜坐绿皮车,拎着唯一的家当——那只没送出的戒指,去接她。接她回苏州那天,陈静连站直的力气都没有,还惦记着‘透析一次四百,医保卡不在身边’。林伟把银行卡拍她掌心:‘密码是你生日,我房子挂出去了,先治病,再谈钱。’
有人骂他傻,房子卖了,以后谁还跟他?林伟回怼:‘人都要没了,还谈什么以后。’更扎心的是,2023年医保新规落地,尿毒症患者透析报销九成,可陈静户籍在老家,异地结算卡壳,前期几万块还得先垫。林伟白天跑街道办,晚上守血透室,三天瘦八斤。
同病房的大姐看不下去,教他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线上备案,又帮他申请临时救助金,七拐八绕,总算把报销比例从30%拉到90%。陈静第一次透析完,哭着说:‘原来我这条命,真的值点钱。’
病稳住后,林伟带她去看租的毛坯房,一室一厅,月租一千二,墙上还留着上家孩子的涂鸦。陈静摸着墙,突然开口:‘要不,把小安接来吧,苏州读书贵,可老师都说乡下教学质量……’话没说完,林伟把戒指套她手上,尺寸刚好。没有玫瑰,没有烛光,只有血透室走廊那股淡淡的消毒水味。
陈静笑得比哭还难看:‘林伟,我离过婚,还带个病身子,你图啥?’林伟咧嘴:‘我图每天回家,锅是热的,人是活的。’
故事到这儿,本该收尾。可现实又补了一刀:电子厂体检报告寄到,陈静同车间三十多人,尿蛋白‘+’以上占一半。年轻姑娘们围着问:‘姐,你怎么发现的?’陈静把袖子撸到肘窝,露出那块淤青——透析管口,‘别等肿成馒头才去医院,身体不会跟你讨价还价。’
林伟在旁边补刀:‘厂里新条例下来了,每年必须做一次肾功能,别心疼半天假,真出毛病,卖房子都来不及。’有人把这段发抖音,配文‘苏州最傻保安’,播放量两千万。评论区最高赞的留言特扎心:我们都在算彩礼、算房贷,却没人算过,一场大病就能把人打回原型。
另一条评论更绝——‘他们没领证,却比多数夫妻更像家人;我们领证了,却天天防着对方偷看手机。’
陈静现在每周二四六去血透,周一三五在出租屋里给小安改校服。林伟重新找了份夜班,工资涨到五千二,老板特批他凌晨四点可以溜号一小时,送陈静去医院。小安放学回来,把‘继父’写成‘伟爸’,拼音加汉字,占满整张田字格。陈静把作业拍照发给林伟,林伟回了个憨笑表情,外加一句:‘今晚我煮面,鸡蛋还是两个,你吃蛋白,我吃蛋黄。’
戒指内圈刻着他们第一次搭伙的日期,歪歪扭扭,像小学生作业。不完美,却足够把两个人钉在一条船上,风浪再大,也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