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2761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如何看待“好人不得好报,坏人长命百岁”?
02、当我们变强后,收复台湾省会变得轻而易举
近期,热播剧《沉默的荣耀》迎来大结局,引发广泛讨论。这部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的作品,讲述了1949年前后中共隐蔽战线上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英雄冒着生命危险获取军事情报的壮烈事迹。
然而,该剧收视率呈现“高开低走”态势——开播初期好评如潮,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逐渐产生抵触情绪。这并非因为剧情质量下滑,而是源于其过于真实且残酷的呈现:剧中好人接连牺牲,坏人却逍遥法外,这与大众期待的“善有善报”形成强烈反差。
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善良与正义,但《沉默的荣耀》展现的“英雄悲剧式”结局,却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灵。许多观众因无法接受这种残酷现实而选择弃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令人心酸的是,这部剧并非完全虚构,“好人难报”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至今仍时有发生。面对这一残酷现实,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是否要接受“好人不得好报,坏人长命百岁”的观念?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以下将结合精准心理学知识,深入分析这一命题,帮助大家理清思路,作出理性选择。
01、如何看待“好人不得好报,坏人长命百岁”?
《沉默的荣耀》的悲剧结局并非艺术虚构,而是对历史事实的呈现。剧中原型人物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等英雄,确实全部牺牲。许多观众在追剧前已知他们的命运,但看到他们从容赴死时,仍不禁潸然泪下。

由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比之下,剧中的叛徒与反派却逍遥法外,令人愤慨。现实中,这些反派的原型也未受到应有惩罚。例如,台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后官至少将,在台湾省担任高管,活至74岁;另一名叛徒谷正文双手沾满鲜血,却活到97岁高龄,甚至在95岁时出版回忆录吹嘘“功绩”。
这些所谓的“坏人”实际上符合人格障碍的三个典型特征:缺乏自我反省意识与能力、毫无同理心、行为超出社会规范。然而,即使他们在剧中或历史上未遭报应,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善良与正直的价值。
这一残酷结局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台湾省问题”和美国的干预,不能简单用“好人”“坏人”来解释。要想弘扬善良与正直,我们必须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为善良与正直赋予“利爪”。
02、当我们变强后,收复台湾省会变得轻而易举
《沉默的荣耀》涉及台湾省问题,让我想到一位双相患者。ta因“台湾省问题”形成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一度每天服用16颗氯氮平。
这位患者非常关注台湾省问题,认为台湾省尚未回归是其心中的痛。ta多次因此情绪剧烈波动,被主流精神科大夫认为是躁狂/轻躁狂发作。后来,ta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治疗,我们发现其心理创伤与电视剧《亮剑》有关。

《亮剑》电视剧中的李云龙,图片来源于网络
ta在小学二年级时开始看《亮剑》,读到李云龙在WG时期被抓起来批斗、惨遭迫害、最后饮恨自杀的情节时,内心受到极大冲击,形成了“好人不得好报,坏人长命百岁”的错误认知。我们修复了其心理创伤,引导ta纠正了相关认知。
如果这一心理创伤未得到修复,ta看《沉默的荣耀》时就会激活叠加性心理创伤,强化错误认知,导致病情复发。不仅是电视剧,一些与台湾省相关的新闻也可能激活其心理创伤。
例如,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新任党主席,表示将依据“九二共识”推动两岸交流并反对“台独”。两岸同胞认为这是好事,但这位患者可能从负面角度解读,形成新的心理创伤。甚至当ta看到台湾省被收复时,也可能因极度兴奋而出现躁狂发作。
也就是说,如果ta对“台湾省问题”的病理性记忆未得以修复,会成为极大隐患:要么心理创伤被激活,出现重度抑郁发作;要么出现躁狂发作,被看作“精神病”,甚至可能需要一直住院、吃药。
幸好,经过系统化3PT治疗后,ta的主要病理性记忆已被修复,树立了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现在,ta看到关于台湾省问题的新闻时,无论是负面还是利好,都能保持理性、平静。
作为一部热播剧,《沉默的荣耀》的热度终将下降,但它背后的历史教训时刻警醒我们:中华民族必须真正强大起来,尤其是在军事上。我们还要学会睁眼看世界、学习他国长处,父母要引导孩子在某个领域变得更强。
“慕强”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特点,当我们真正变强后,自然更容易获得更多台湾省人民的认可和追随,收复台湾省也就更加轻而易举、顺理成章。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