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29日电 (记者 许婧) 记者从29日举行的上海市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获悉,上海在标准化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截至目前,已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培育64项“上海标准”,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表现突出。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以标准化创新为核心,将标准制定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推动标准研制与技术研发、产业推广同步发展。依托各区产业集聚优势,围绕电子设计自动化、量子网络、家电智能互联等领域,累计建设3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近三年,全市牵头和参与制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国家标准126项,培育“上海标准”64项,形成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业领域技术委员会是全球标准化工作的战略重点。2024年12月,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下,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350)正式落户中国,上海浦东明珠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工作。该秘书处负责统筹协调国际标准制定,成为连接全球专家、推动标准落地的关键枢纽,将进一步促进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服务消费,助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
近年来,上海稳步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推动大模型、元宇宙、电子竞技、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国际标委会、工作组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落户,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目前,上海已累计牵头制定ISO、IEC标准251项,禾赛科技、中建八局等企业通过“标准出海”,将车载激光雷达、高速铁路等上海标准输出至德国、韩国、泰国等国家,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跨越。
上海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电气运输设备、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举办高能级国际标准化研讨活动,加快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搭建全球对话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同时,建立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2024年已有2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参与43项国家标准和3项地方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领域制定更多国际标准,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径。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标准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上海一批985、211高校及高职院校申报全国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标准化工程专业纳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生在企带薪实习率达100%;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在“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获特等奖。此外,上海鼓励企业培养标准化复合型领军人才,累计培育583名企业标准化总监,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重要标准研制和重要技术咨询等工作。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会同苏浙皖三省,共同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指南》,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目前已发布实施33项政务服务、环保、交通等领域长三角标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集装箱电子单证标准》协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联动,将通关效率由原先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1至2个工作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有效推动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2024年达到3.32亿箱,同比增长7.0%。(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