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疆喀什10月30日电(记者 胡嘉琛) 10月30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喀什)—中亚南亚法治论坛(2025)在新疆喀什市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中国、中亚及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学界、司法界代表通过交流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围绕“一带一路”法治保障、争端解决机制及法治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法治护航“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法治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石。中国(喀什)—中亚南亚法治论坛作为区域法治合作的重要平台,旨在通过跨国界、跨领域的法治交流,推动各国以高水平法治规则衔接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他呼吁各国法学法律界人士携手深化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更强法治动能。
多元争议解决机制成焦点
巴基斯坦参议院财政与税收委员会主席萨利姆·曼德维瓦拉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公正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对增强企业投资信心至关重要。他建议各方加快构建多元化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体系,通过设立区域性仲裁中心、推广在线调解平台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纠纷化解渠道,为跨境投资合作提供稳定预期。
科技赋能法律服务创新发展
哈萨克斯坦司法管理局副局长穆斯拉利诺夫·阿斯勒别克·赛尔汉诺维奇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法律服务生态。他呼吁各国加强技术标准互认与数据安全合作,共同开发多语种智能法律咨询系统,同时通过联合办学、互派学者等方式培养既懂法律又精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提供智力支撑。
七项合作协议签署 四大成果发布
本次论坛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广东省法学会及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开幕式上,与会各方签署了涵盖法律人才培养、跨境执法协作、智库联合研究等领域的7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并发布《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乌鲁木齐声明》《中亚南亚国家法律数据库建设倡议》等4项成果文件,为区域法治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
三场平行论坛深化务实合作
论坛期间同步举办主旨演讲及三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一带一路’与经贸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保障”“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构建”“法治人才交流培养与合作”三大主题。与会专家通过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就跨境投资合规审查、国际商事仲裁规则衔接、法律职业资格互认等议题提出20余项具体建议,为区域法治合作提供可操作方案。
此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南亚国家在法治领域合作迈入新阶段,将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法治智慧。(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