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 10月30日,全国首个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体重管理服务指引》(以下简称“服务指引”)在上海正式发布。这一里程碑式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上海社区体重管理工作从“探索阶段”正式迈入“标准化实践”新阶段,为全国“体重管理年”行动提供了可复制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权威制定: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上海市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多领域专家,历时一年完成“服务指引”编制工作。该文件首次系统明确了社区体重管理的服务标准,涵盖基础设施设备配置、专业人员职责分工、标准化服务流程、人群分类管理策略及质量控制体系五大核心模块,形成“评估-干预-跟踪”全链条管理闭环。
需求驱动:破解公共卫生难题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上海超重肥胖率已达32.1%(2023年数据),由此引发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负担持续加重。服务指引的制定直击基层管理痛点:通过统一服务标准,解决以往各社区“各自为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特别针对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设计差异化方案,体现精准化管理理念。
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健康圈
目前,上海已构建起覆盖全市的体重管理服务网络:
创新模式:全程陪伴式管理
区别于传统短期干预,上海探索出“家庭医生主导的契约式服务”新模式:
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服务指引在长三角地区联动实施,同时开发社区体重管理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服务策略,持续巩固“健康上海”建设成果。(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