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10月30日电】题:鲐背医生与‘国家的孩子’:跨越半世纪的草原温情
作者:奥蓝 宝勒尔
93岁的姜永禄至今记得1960年9月那个清晨——作为锡林郭勒盟接运组领队,他带着15名医护人员登上开往上海的列车。65年后,这位鲐背老人仍清晰记得300多个孩子裹在单薄衣物里、眼神中透出的无助与迷茫。这场跨越1800公里的接运,开启了他与‘国家的孩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羁绊。

6天6夜守护:300余名孤儿的生命接力
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的姜永禄,曾参与1958年安徽孤儿医疗抢救工作。此次接运任务中,他带领的16人团队包含医生、护士、保育员和物资会计。当载有300余名孩子的列车返程时,车厢里的场景让所有人揪心:7岁孩子身高不及5岁孩童,平均体重不足8公斤,单薄衣物裹着瑟瑟发抖的小身体。
‘孩子们哭着要妈妈、尿湿裤子、饿得直哭,我们只能轮流抱着哄。’姜永禄回忆,1800公里的归程中,团队成员挤坐在冰冷地板上,6天6夜几乎未合眼。从调整喂奶姿势到轻柔换尿布,这些原本陌生的育儿技能,都是向上海保育员现学的。‘当时就想,一定要把这些孩子平安带回草原。’

草原上的家:5处保育院与蒙古包的温暖
在接运组奔赴上海的同时,锡林郭勒盟已建成5处保育院。工作人员连夜培训保育员,牧民们赶制数千件童装。当孩子们陆续抵达,晒过太阳的柔软被褥、特意熬煮的米粥,让保育院飘满家的味道。
‘所有好吃的都得紧着孩子。’姜永禄记得,供销社的两箱苹果全留给孩子,奶粉断货时,牧民们主动送来冻‘奶坨’:‘这是国家的孩子,哪能要钱!’随着孩子们身体好转,严格的领养程序启动。民政部门定期回访,确保每个孩子都被草原阿爸阿妈小心呵护。
姜永禄每次下乡都会带着相机绕路探望,蹲下来和孩子聊天拍照。‘这些照片是我和孩子们的牵挂,也是生命里的温柔音符。’

爱出者爱返:65载岁月沉淀的温情
如今,当年28岁的接运组长已至鲐背,火车上哭闹的孩童也步入花甲。66岁的王永生始终把姜永禄当父亲般敬爱:‘当年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照顾他是应该的。’和姜永禄同城居住的‘国家的孩子’们,常相约帮老人收拾屋子、陪他晒太阳,回忆保育院的点点滴滴。
听力衰退的姜永禄总静静坐着,看孩子们围在身边。‘当年在火车上,我就告诉自己要把孩子们平安带回草原。’老人梳理许久后说,‘现在他们有的寻亲成功,在草原和南方都有了亲人,我真的从心里高兴。’
这段跨越65载的温情故事,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生生不息。(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