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郑州10月30日电(记者 张楠)"杜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他是郑州的。"在10月29日于河南郑州举办的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上,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刘明华指出,作为杜甫出生地的巩义(今属郑州),这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如何将历史底蕴转化为现代发展动能仍需深度探索。
千年文脉沉淀郑州诗歌基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诞生于郑州的《诗经·郑风》与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文学巨匠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数据显示,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郑风篇章占比达15%,而杜甫1455首存世诗作虽无直接描写郑州山水的作品,但其早年散佚的千余首诗作与中原文化存在深层关联。
刘明华分析称,杜甫现存诗作中近半数创作于蜀地,成都杜甫草堂通过"人日游草堂"等持续三十余年的文化活动,将诗人流寓经历转化为城市精神符号。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为郑州提供重要启示:文化建设不应局限于籍贯争论,而需挖掘精神价值内核。
差异化路径破解同质化困局
面对成都杜甫草堂的成熟模式,刘明华提出"三不原则":不复制建筑形态、不争夺文化标签、不局限地理边界。他建议郑州重点挖掘杜甫与中原儒家文化的渊源,例如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与洛阳二程理学的思想共鸣,同时打造全民参与的诗歌文化节、沉浸式实景演出等创新载体。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王飞分享成功经验时强调,诗歌文化需与非遗、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深度融合。他举例说明,草堂博物馆通过开发"诗笺制作""古琴吟诵"等非遗体验项目,使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可参与。这种模式对郑州开发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等文化遗迹具有借鉴意义。
跨区域合作激活文化生态
王飞提出"诗歌基因图谱"概念,认为《诗经·郑风》的浪漫主义与杜甫诗作的现实关怀共同构成郑州的文化双翼。他呼吁建立"成渝郑"诗歌文化联盟,通过资源共享、联合策展、数字互通等方式,构建覆盖中原、巴蜀的文化走廊。数据显示,三地博物馆年接待量总和超2000万人次,具备强大的文旅消费潜力。
刘明华特别指出文化IP打造的长期性:"重阳登高吟诵《九日》诗篇、清明祭扫结合《春望》意境,这些场景化活动能将文化共鸣转化为消费动力。"他以日本京都"枫叶诗会"为例,说明持续二十年的文化活动可使城市品牌价值提升37%。
专家共识:精神传承重于形式复制
论坛形成的专家共识认为,郑州应构建"一核三带"文化发展格局:以杜甫故里为核心,打造儒家文化体验带、诗歌艺术创作带、非遗传承创新带。通过开发AR实景剧本游、诗词主题民宿等新产品,预计五年内可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15亿元。
正如王飞总结:"文化IP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态。当市民能在地铁听到杜甫诗作改编的流行歌曲,在商场参与飞花令挑战赛,文化自然就活在了当下。"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为郑州找到属于新时代的答案。(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