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正式发布,其中最受关注的调整莫过于报考年龄限制的放宽:一般报考者年龄上限由“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则从“40周岁以下”提升至“43周岁以下”。这一政策标志着国考30余年来首次突破“35岁门槛”,为职场年龄焦虑的破局按下启动键。
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实施以来,“35周岁以下”的报考要求便成为国考的硬性标准。这一规定诞生于特定历史背景——当时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较低,政策旨在通过年龄筛选快速补充年轻公务员队伍。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一标准逐渐显露出局限性: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2022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较1985年提高7.47岁,35岁以上人群已成为职场主力军。
与此同时,教育年限的延长进一步加剧了年龄与职业发展的矛盾。以硕士研究生为例,若从本科毕业开始计算,完成学业后往往已接近25岁,若再经历职场探索期,35岁时可能仍处于职业上升期。此次国考将年龄上限放宽3岁,既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也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了更从容的发展空间。
政策公布后,社会反响热烈。长期以来,“35岁门槛”不仅存在于公务员考试,更蔓延至互联网、金融、传媒等多个行业,成为职场人难以逾越的隐形壁垒。这种“以龄取人”的现象不仅加剧了年龄焦虑,更导致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化,忽视了经验、技能等核心要素。
国考的调整具有风向标意义。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就业考试之一,其政策变动往往能带动地方招录及企事业单位招聘的跟进。例如,近年来已有部分省份在事业单位招聘中试点放宽年龄限制,此次国考改革有望形成“鲇鱼效应”,推动全社会逐步松绑年龄束缚,构建“能力导向”的用人生态。
尽管政策进步显著,但社会仍存在担忧:未来是否会形成新的“38岁门槛”?这一疑问恰恰揭示了改革的深层目标——并非简单调整数字,而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多元评价”的共识。人才的价值应由能力、贡献、创新力等综合因素决定,而非单一年龄标准。
政策层面已释放明确信号。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消除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首次将“年龄歧视”纳入中央层面整治范畴。这为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但要将文件精神转化为职场现实,仍需多方协同:
从“35岁”到“38岁”,数字变化的背后是社会观念的革新。当国考率先打破“年龄天花板”,当政策文件明确反对就业歧视,当企业开始重视资深员工的经验价值,一个更包容、更公平的职场生态正在形成。
一个尊重人才的时代,从不以年龄划分“可用”与“不可用”,只以实干衡量“能为”与“有为”。让35岁以上人群的职业价值得到释放,不仅关乎千万劳动者的尊严,更关系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当“人尽其才”成为常态,当努力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这样的社会,才真正配得上“人才强国”的称号。
席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