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网络心理直播课:疗愈新渠道还是流量陷阱?

时间:2025-11-02 11:38: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付子豪

凌晨1点,因与父亲激烈争吵而失眠的林晓晨,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创伤”时,无意间进入一个心理直播间。主播温柔的声音传来:“原生家庭的伤痛不是你的错,我能帮你把伤口变成铠甲。”连麦互动后,林晓晨感到“被倾听”的温暖,随即预订了699元的付费课程。

无独有偶,95后程序员殷曦在情感危机中进入心理直播间,主播用“回避型依恋”“情感投射障碍”等专业术语分析他的聊天记录,精准戳中他对女友若即若离的焦虑。然而,当他试图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话术模板”与女友沟通时,却被质问:“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奇怪的东西?”最终,他无奈承认:“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

心理直播课:流量密码下的“速成疗愈”

“3天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解决亲密关系困惑”“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类直播间,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吸引观众互动并引导购买课程。部分年轻人认为课程有帮助,但也有用户质疑其“噱头”“不专业”甚至“骗钱”。当心理问题成为直播流量密码,这些课程究竟是否靠谱?

直播间里的“被看见”:情感支持还是心理依赖?

20岁的林晓晨第一次在心理直播间连麦时,忍不住哭了。她回忆道:“小时候家里像战场,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长期压抑下,她一度敏感自卑。进入大学后,她接触到“原生家庭”概念,并在直播间倾诉内心。主播未打断她,只是偶尔回应“我理解”“这不是你的问题”,最后建议:“你的情况需要系统疏导,我的付费课有专门模块。”

尽管699元的费用是半个月的餐费,但林晓晨仔细查看主播资质后,发现其拥有名校学术背景、1000+咨询个案时长,最终决定尝试。课程让她收获颇丰:“老师讲得很细腻,案例仿佛在演我。我还加入了学员群,大家互相鼓励,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很温暖。”她逐渐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寻找新的相处方式:“虽然家庭氛围不会立刻好转,但我希望未来关系能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指出,心理直播课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状。“专业心理咨询费用较高,而线上能‘薅羊毛’,还能获取有效信息。”他表示,匿名、不露脸的网络环境为许多人提供了倾诉渠道,类似“陌生人树洞”的情感支持。

对于“心理疗愈”“心理陪伴”类直播,唐信峰认为,在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前提下,若能满足部分公众需求、带来有效帮助,是可行的“新陪伴方式”。但他强调,主播需遵循心理咨询伦理:“通过公开连麦获取流量或引导购买课程,不应打着心理咨询的名义。保护来访者隐私、减少创伤暴露风险是基本责任。”

连麦潜藏风险:专业资质与伦理底线

心理学专业研二学生刘桐曾围观一次心理直播课,对连麦咨询的专业性表示震惊:“来访者剖开内心,主播却随意评价,完全不专业。”她指出,部分主播未提前告知连麦者公共平台暴露创伤的风险:“倾诉应在信任关系和安全环境中进行,而非网络公开环境,否则可能造成更大心理创伤。”

资质风险同样突出。95后女生曾婷婷进入一个亲密关系心理直播间,主播自称有海外留学经历,并承诺“三句话疗愈不了你,是我的错”。连麦时,主播要求提供出生年月日,曾婷婷犹豫后报了农历生日。主播套用理论称她为“焦虑型依恋人格”,曾婷婷质疑时,主播笃定:“这是你潜意识里的东西。”她果断退出直播间:“这根本不是心理学。”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陈晓从事心理学教学20年,近5年开展过上百场心理直播课。她指出,许多“心理疗愈”与心理学无关,而是“身心灵”领域的内容,原生家庭话题是重灾区。“直播课上,大家彼此讲述父母有多糟糕,再抱头痛哭。不专业的理念灌输反而会激化亲子矛盾。”

陈晓强调,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会深夜直播或煽动情绪:“部分人没有专业资质,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就开始推销课程,像健身房销售一样。”她认为,心理直播最多算心理倾诉,而非心理咨询:“短时间、公开环境下无法解决核心问题,反而像‘把伤口反复扒开给别人看’。”

擦亮双眼:如何辨别靠谱心理直播课?

26岁的陆雨薇报名过原生家庭心理直播课,群组里300多人分享相似创伤:被父母贬低的公司职员、遭家暴的大学生、因催婚抑郁的独生女。然而,所谓的“疗愈”是固定套路——每晚8点直播解读《原生家庭创伤十大症状》,学员反复书写“父母伤害清单”。

两周后,陆雨薇发现课程与想象不符:“系统疏导”常是主播念PPT,穿插“学员成功案例”。她按课程提供的“和解话术”给母亲发短信,却换来责骂。一些心理学理论增加了她的知识,但操作方式“根本不适合自己”:“还有群友说,学习后和父母关系更差了。”

唐信峰指出,心理健康服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心理学科普,通过看书、视频或直播获取知识;第二层是心理教育,加入技术练习和体验;第三层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需个体或团体深度互动。他强调:“心理直播课大多属于心理科普,无法替代专业咨询。”

陈晓认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可重复,心理学课程难以“精确到本人”:“如果寄希望于直播课彻底解决成长问题,不要抱太高期待。可以先学习理论,若察觉到长期未解决的痛苦议题,需寻求专业帮助,并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平台。”

专家建议:从资质到形式,全方位辨别

如何辨别靠谱的心理直播课?唐信峰建议,首先查看主播的学历、受训背景和咨询经验。若背景描述含糊,仅强调流量,则存在风险。其次,需提前了解课程形式和效果:心理科普能增长知识,心理教育(如社群打卡)可能带来疗愈效果,但均无法替代心理咨询。

他呼吁健全网络心理直播的法规政策:“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专业门槛,但多数心理博主胜任力不足。有资质考核和法律监管,才能构建良好行业生态。”同时,他期待更多专业心理咨询师进入直播行业:“他们能通过网络传播科学、有循证依据的心理学知识。”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除唐信峰、陈晓、刘桐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