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丽水11月1日电(周健)秋雨淅沥的浙西南群山间,丽水遂昌县龙洋乡的夜晚却因一场特殊演出沸腾起来。10月30日晚,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20周年浙江省巡演走进这个偏远山村,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村民们眼眶湿润——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文化之约,正书写着中国乡村最动人的振兴篇章。
10月30日,龙洋乡文化墙用漫画定格"肩膀上的演出"历史瞬间 周健 摄
时间回溯至2005年冬日,钱江浪花艺术团送艺下乡的大篷车遭遇山体塌方。得知消息的龙洋乡村民们,手持绳索扁担徒步三公里,在寒风中接力搬运演出设备。曾任乡文化员的廖恒民仍记得那个场景:"八十多位村民自发组成运输队,最年长的已有六十七岁,他们用肩膀扛起的不仅是音响灯光,更是对精神文化的渴望。"
这场特殊的演出在露天场地举行,村民们端着热茶、捧着黄米粓围坐台下。当越剧唱腔穿透夜空,当掌声与笑声在山谷回荡,文化种子就此深埋。次年,龙洋乡成立全县首个村级诗社,随后摄影社、书画社等文化组织如雨后春笋涌现。截至目前,该乡已有9项传统技艺入选县级以上非遗名录,村民创作的文艺作品多次登上省级舞台。
10月30日晚,村民在新建的文化礼堂观看演出 潘爽依 摄
深厚的文化积淀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埠头洋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的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九龙口村将传统长粽工艺升级为千万级产业,产品远销海外;茶园村"旗山侠隐"民宿项目凭借非遗元素融合设计,斩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数据显示,全乡文化相关产业带动就业超600人,村民人均收入较2005年增长4.2倍。
"文化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治理良方。"廖恒民指着乌溪江流域治理图介绍,过去因水资源分配引发的跨乡镇纠纷年均达23起,随着联合文化节的常态化举办,如今各村通过非遗展演、诗词擂台等形式增进交流,连续五年实现矛盾零上交。这种"文化调解机制"已被纳入浙江省基层治理创新案例。
见证龙洋蜕变的钱江浪花艺术团常务副总经理周洁感慨万千:"当年那个需要肩扛设备的小山村,如今已建成标准化文化礼堂、非遗传承基地和数字文化云平台。"这种变化折射出浙江乡村文化振兴的普适路径——通过"文艺赋美"工程输送优质资源,借助文化特派员制度精准帮扶,培育出嵊州"村越"、德清"村K"、嵊泗"村口音乐会"等特色品牌。
据浙江省文旅厅统计,全省已建成1.8万个农村文化礼堂,年均举办文化活动超50万场次。当城市与乡村的文化鸿沟逐渐消弭,当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碰撞出创新火花,龙洋乡的故事正在之江大地不断续写。正如周洁所说:"这里每块青石板都镌刻着文化振兴的密码,每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精神富足的光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