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纪念馆的红柿子、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当季节限定景观成为文旅新宠,名人故居如何从‘季节性打卡’走向‘全年常红’?
霜降时节,北京东城区的老舍纪念馆迎来一年中最诗意的季节。两棵1953年由老舍夫妇亲手栽种的柿子树挂满火红果实,金黄的银杏叶与橙红的柿子交相辉映,构成‘丹柿小院’独有的秋日画卷。据馆方统计,入秋以来游客量同比增长40%,许多家庭专程前来感受‘北平的秋’。
‘站在柿子树下,仿佛能看见老舍先生伏案写作的身影。’来自河北的游客崔女士带着10岁的女儿参观时,特意准备了老舍作品集。她发现,当孩子触摸到真实的柿子、看到猫咪在院中穿梭时,课本里抽象的文学形象突然变得鲜活可感。‘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背诵课文更能激发孩子对文化的兴趣。’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游客们用文字延续着这场时空对话:‘您笔下的北平之秋,此刻正通过这满树红柿向我诉说’‘愿做一片落叶,永远守护这片文学沃土’。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指出:‘当自然景观与名人精神产生共鸣,故居就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
类似现象正在全国蔓延:齐白石故居的红石榴、郭沫若故居的银杏大道、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老槐树……这些季节性景观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出圈,带动故居游客量激增。但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提醒:‘若仅停留在拍照打卡层面,故居的文化价值将大打折扣。’
如何让游客‘由表及里’理解文化内涵?徐虹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这座曾是凌淑华故居的院落,如今通过实景剧、非遗展演等活动,将徐志摩、齐白石等文化名人的交往史具象化。‘当游客能亲手体验扎染技艺,或参与话剧片段排演,文化记忆就从书本走进了生活。’
汪振军建议构建‘三维体验体系’:空间层保留原始建筑格局,活动层引入定期文化沙龙,数字层开发AR导览系统。‘比如用手机扫描柿子树,就能看到老舍当年在此写作的虚拟影像,这种科技赋能能让历史‘活’起来。’
实现‘四季常红’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名人历史坐标。徐虹强调:‘每个故居都应有独特的文化标识,比如鲁迅故居可围绕‘新文化运动’设计研学课程,梅兰芳故居则可开发戏曲体验工作坊。’
政策层面正在形成支持体系。2023年11月实施的《绍兴市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首次从时空维度界定保护范围,将故居关联的民俗、手稿等纳入保护。汪振军建议推广‘复合利用模式’:‘可将闲置空间改造为城市书屋、文创商店,或与学校合作开展第二课堂,让故居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在河南,开封刘青霞故居通过举办‘近代女杰’主题展,商丘侯方域故居结合《桃花扇》开发沉浸式剧本杀,均实现了客流与口碑的双赢。‘当年轻人愿意为一场实景演出或文创雪糕专程造访,故居就完成了从历史符号到文化IP的蜕变。’徐虹总结道。
正如汪振军所言:‘最好的保护不是将故居封存为标本,而是让它持续生长。当每片落叶都能讲述故事,每块砖瓦都承载记忆,我们的文化传承就有了最生动的载体。’
(工人日报 记者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