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春11月2日电(记者 郭佳)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中国黑土地保护模式。11月2日,第三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与会专家透露,随着大数据与大模型技术在耕地监测领域的突破性应用,黑土地治理正从传统“修复式”被动治理转向“预警式”主动管理,标志着中国农业智能化迈出关键一步。
与往届聚焦“修复技术”“保护机制”的讨论不同,本届研讨会将核心议题锁定在“AI赋能治理模式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其团队正在构建覆盖黑土地全域的“大数据+大模型”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与无人机巡检的多源数据融合,实现从宏观土地质量评估到微观土壤成分调控的智能化闭环管理。这一系统不仅能精准识别黑土层厚度变化,还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退化风险,为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多支科研团队在会上展示了AI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基于DeepSeek平台的黑土地保护智能平台成为焦点。该平台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从海量土壤观测数据中自动提取关键特征,构建土壤健康指数模型,实现对黑土退化趋势的实时预测。研究所所长姜明接受采访时强调:“AI的介入使监测效率提升数十倍,过去需要人工分析数月的土壤数据,现在系统可在72小时内生成动态预警报告,真正实现了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专家普遍认为,AI在黑土地保护中的应用仅是开端。随着技术迭代,AI有望延伸至农业生产全链条:通过分析土壤养分数据实现精准变量施肥,结合气象模型优化智能栽培方案,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升机械化收获效率。赵春江院士预测:“未来5年内,黑土地保护将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配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信共享,最终构建起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的智慧农业生态。”
此次研讨会释放的信号表明,中国正以AI为杠杆,撬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精准化、可持续化方向转型升级。随着技术落地加速,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将获得更科学的守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