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纪念馆的红柿子、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这些季节限定景观正成为名人故居的新名片。当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如何让名人故居突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持续吸引力?
【文化中国行】季节限定景观走红,名人故居如何“四季常红”?
阅读提示
近年来,名人故居的“季节限定”景观成为文旅新热点。游客为何被这些景观吸引?如何让名人故居从“季节性网红”升级为“全年文化IP”?本文通过老舍纪念馆、鲁迅故居等案例,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示的融合路径。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季节景观激活文化记忆
霜降时节,北京老舍纪念馆的丹柿小院迎来高光时刻。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与灰墙青瓦相映成趣,吸引游客驻足。“踏入小院的那一刻,仿佛与老舍先生完成了跨时空对话。”河北游客崔女士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她认为,柿子树、秋日晴空与老舍作品中的北平秋景重叠,让文学巨匠变得可感可亲。
丹柿小院原名老舍故居,院内两棵柿子树由老舍夫妇1953年亲手栽种。每年秋季,累累红柿将小院装点成诗意空间。游客留言簿上,有人写下:“您成为院外的落叶,柿子树下,厚土之上,以绵薄之力再续生命之光明……”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指出,名人故居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融合,突破了传统景区的季节性限制,成为传播文化的常青景点。
从“打卡”到“深度体验”:文化活动赋予故居生命力
全国多地名人故居正通过“季节限定”景观探索转型路径:齐白石故居的红石榴、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这些标志性景观与名人生活紧密关联,形成独特的文化场域。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认为,故居的价值在于激活名人的精神遗产,让游客获得超越拍照的文化体验。
“游客需要的是精神收获,而非一张照片。”徐虹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这座凌淑华故居曾接待徐志摩、齐白石等文化名人,后成为北京人艺前身,如今作为非遗展演地,通过文化活动延续历史文脉。汪振军强调:“房子和院子是文化创造的空间,有了人,才有生命活力。”
精准定位历史坐标:打造独特文化标识
徐虹指出,开发名人故居需把握名人的核心成就,以此为基点延伸展示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观。例如,鲁迅故居可通过白丁香关联《野草》中的生命哲思,林海音故居可结合老槐树重现《城南旧事》场景。她建议通过留言集、摄影展等方式让游客参与文化创造,使故居成为“持续生长的文化空间”。
汪振军提出“活化利用”三原则:一是避免“空壳化”,通过文物展示、文化活动充实空间;二是推动用途转变,打造城市书屋、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三是创新叙事方式,利用影视剧、短视频等形式讲好名人故事。他以河南为例,开封刘青霞故居、商丘侯方域故居等资源丰富,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设计,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政策引领创新发展:多地探索故居“活化”路径
近年来,多地发布政策支持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浙江省绍兴市出台全国首部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将物质与非物资文化资源纳入保护范围,并从时间、空间、价值维度界定概念。徐虹认为,名人故居的终极意义在于引领后人创造新文化传奇:“当故居既能承载历史厚度,又能激发当代共鸣,文化传承才会真正滋养精神生活。”
(工人日报 记者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