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0月31日电 (刘薛梅)10月31日,甘肃嘉峪关市委书记刘恩举在回顾“十四五”发展历程时感慨道:“挑战前所未有,成果超乎预期。”在这片西北热土上,嘉峪关正以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的点滴进步传递城市温度,用实际行动书写“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生动注脚。
当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嘉峪关专场,向外界展示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
图为嘉峪关生态之城。(资料图)毛富 摄
嘉峪关地处甘新青蒙四省区交界核心区,因矿建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是全国四个不设区县的地级市之一。这座“湖光山色、戈壁明珠”之城,已斩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五年来,嘉峪关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累计投入5.66亿元实施教育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1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7485个。如今,更多孩子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数据显示,嘉峪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9%,彻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更令人瞩目的是,该市高考本科录取率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成为全国唯一整市通过国家督导认定的地级市。
图为嘉峪关关城景象。(资料图)张婧 摄
“教育绘就幸福未来,医疗守护幸福底线。”嘉峪关市政府副市长周俊锋介绍,“十四五”以来,该市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8.5亿元,实施51个项目,显著改善市民就医条件。目前,每万人三甲医院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基层医疗机构创评达标率达100%,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良性就医格局。
通过持续努力,嘉峪关不仅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更获评甘肃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数据显示,该市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这份“健康成绩单”背后,是无数家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为甘肃省唯一的全域城市化试点城市,嘉峪关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7%,培育壮大休闲观光、田园采摘等新业态,打造辣椒、高原夏菜等产业基地。与“十三五”末相比,2024年农业增加值从5.4亿元增至7.3亿元、增长35.2%,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8.3万元增至84.8万元、增幅近2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478元增至30742元、增长36.8%,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1优化至1.82:1,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图为嘉峪关东湖景区。(资料图)嘉峪关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嘉峪关,民生改善的温暖渗透在每个细节。“十四五”以来,该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95万人次,带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养老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月最高可享受政府养老补贴1833.5元,享受60项贴心服务;便民服务热线办理事项满意率达93.7%,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数字背后,是孩子们更灿烂的笑容,是长者更安心的晚年,是劳动者更踏实的日子。嘉峪关连续两年被新华社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西北地区民生发展的标杆。
“民生工作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站’,唯有‘接力跑’。”周俊锋表示,嘉峪关将以枝叶关情的初心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将“民生事”作为“上心事”,以“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图景,让这座城市更加温暖、更具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