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正式投入试运行,13只来自卧龙神树坪和都江堰基地的大熊猫——“茜茜”“娅祥”等国宝级成员,顺利入住新家。这一标志性事件标志着绵阳基地建设迈入实质性阶段,待大熊猫适应新环境后,基地将择期向公众开放。

多年龄段大熊猫集体入驻 运输防疫全程精密保障
此次入驻的13只大熊猫涵盖亚成体、成年及老龄个体,形成完整的年龄结构。为确保运输安全,熊猫中心制定了涵盖车辆消毒、路线规划、应急预案的全方位方案。当日8时,运输车队从都江堰基地启程,10时23分抵达绵阳基地,经内部转运后,11时10分全部大熊猫完成入舍。
120公顷生态基地 50余套专业圈舍待命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绵阳基地规划用地约120公顷,已建成50余套符合国际标准的圈舍,配备恒温系统、丰容设施及24小时监控设备。为迎接首批居民,工作人员提前完成场馆消毒、竹子储备及医疗团队组建。适应期内,饲养员将通过行为观察、饮食调整等手段,帮助大熊猫平稳过渡。

政企共建创新模式 定位三大核心功能
作为国家林草局与绵阳市政府共建项目,绵阳基地由熊猫中心与绵阳科技城新区联合实施,选址于鼓楼山生态公园内。基地明确三大定位:
1. 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核心保障地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方案宣教基地
3. 大熊猫保护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绵阳科技资源与区位优势,基地将优化保护研究布局,强化岷山种群遗传管理,推动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迈向新高度。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张力 李朕)